汽车投诉量居高位,召回量陡增,购车者要注意什么?
3.15晚会之后,汽车质量问题又备受关注。现如今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提升,质量问题也愈发增多。
截至2020年末,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4393万辆,相比2019年增加了973万辆。而投诉量也很高,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和零部件投诉量接近3.5万件,位居商品投诉第二位。
到了今年,汽车故障问题频发,车企们也集中对车辆进行召回,有消息称,如今还不到3个月时间,我国汽车的召回量已经达到342.78万辆,相当于去年半年的数量,增长幅度飙升。对此,我们来看看究竟是谁的错?
召回量飙升,谁的错?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的召回数量已经达到342.78万辆。而在去年一整年时间,我国汽车召回量是678.2万辆,也就是说今年还不到半年时间,汽车召回量已经与去年半年时间持平。
造成今年召回量大幅飙升的主要原因是奔驰汽车发起了大规模召回。它召回了超260万辆车型,占目前召回总量的七成以上,几乎覆盖了奔驰近年来在国内销售的国产、进口全部车型。
而奔驰汽车召回的车辆在软硬件方面都出现问题,其中软件居多,3月份召回的奔驰车型由于通信模块软件的设计缺陷,导致紧急呼叫服务无法正常使用,如果车辆发生碰撞,或会致使救援延迟,存在安全隐患,仅是这一个问题,奔驰汽车就召回了超260万辆车型。
而2月份发起的召回,问题则是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轮毂盖或没有按照规范制造、车辆ESP系统不适应安装的制动器类型、起动机供电线束未按照规范安装等,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其实除了奔驰汽车,今年其它豪华品牌的召回量都不少,宝马、奥迪、兰博基尼、沃尔沃、凯迪拉克、特斯拉、林肯、阿尔法罗密欧、捷豹路虎等品牌都对旗下车型进行召回,并且基本是车辆硬件存在设计缺陷,例如宝马汽车召回在2020年生产的5系和7系车型中,后轮半轴不符合生产标准,奥迪召回的车辆存在发动机无法平稳运转问题、沃尔沃车型的安全带约束功能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失效等。
可见,尽管豪华品牌在造车工艺和制造用料方面比其它普通品牌有更好的表现,但在品控管理方面依然有提升空间,据悉很多品牌的召回是因为供应商的问题,导致车辆的零部件存在安全隐患。而近两年随着豪华车的市场销量越来越高,品质问题也逐渐凸显。
而2021年合资品牌和自主车企的召回量相对较少,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名单来看,合资品牌有北京现代、广汽丰田、东风悦达起亚等,自主乘用车品牌则有五菱汽车和小鹏汽车。
今年召回的问题集中在哪里?
众所周知,2020年召回车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燃油泵、发动机、制动系和电气设备等方面。进入2021年,因为燃油泵问题而召回的车辆依然有很多,广汽丰田就召回了超5万辆车型,而大众汽车召回了291辆2018年款蔚揽(参数|询价)四驱旅行车。此外,因为发动机问题而召回的车辆也更多,共涉及三个品牌,包括奔驰、奥迪、现代,召回量已经超10万辆。2021年,估计燃油泵和发动机会是重点召回对象。
除了传统燃油车的老问题,一些新问题也值得关注。今年特斯拉和小鹏汽车都对旗下车辆进行召回,原因是智能系统和三电系统都没有达标。其中,特斯拉车型中控屏幕里的eMMC硬件会导致中央显示屏软件功能故障,并可能间接导致倒车影像故障、除霜/除雾控制故障和外部转向灯无法点亮的故障。而小鹏车型的逆变器可能无高压电供应,致使车辆直接失去动力。
不仅如此,东风悦达起亚也召回了309辆KX3新能源汽车,原因也是电机存在故障,无法正常工作,致使车辆制动力不足。
其它车企未针对新能源车的故障问题进行召回,但未来随着新能源车市场销量不断走高,估计上述故障问题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汽车召回可怕吗?
对于汽车召回一事,估计很多车主都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认为车辆召回就代表车辆质量有问题。
实际上,汽车由上万件零部件组成,加之现在车辆的智能电子配置越来越多,出现质量瑕疵问题在所难免。而车辆出现故障问题后,召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回避问题。
车企愿意对车辆进行召回,是社会责任、对用户重视程度和资金实力的重要体现,发现问题,再进行解决,才能有效保证用户的行车安全性。若对车辆的故障问题置之不理,那么受损的不仅是品牌形象,还会危及用户的用车安全。
不仅如此,召回车辆解决故障还能促使车企对车辆质量更加重视以及改进造车工艺,未来制造的新车在质量方面更有保证,用户购买的车型更靠谱。因此,车企积极召回车辆,对于企业和用户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需要一说的是,其实召回在汽车领域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即便是汽车工业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也频繁对车辆进行召回。据悉,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一年时间里召回车辆的总量比全年汽车总产量还高,这主要是因为海外国家的汽车召回制度比较完善和严格,部分国家还对制度进行立法,不遵守规则的车企将面临重罚。
汽车作为一件复杂的机器,机械零部件难以做到零缺陷,召回是正常现象。而汽车被召回后,带来的影响基本也会利大于弊,既能促使车企进步,提升品牌形象,又可以让用户拥有更安全的车辆。因此,对于积极召回的品牌,我们更应该予以肯定态度,而对于不愿意召回车辆的品牌,我们可通过相应渠道来维护自身利益和督促车企改进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