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有消息称,比亚迪将于2022年推出新能源高端品牌,并将在全新平台开发产品。受此消息刺激,比亚迪由开盘暴跌超过7%,变成了收市时微涨1.09%,收盘时每股257元。

此前比亚迪受高管减持的影响,股价出现波动,此次全新品牌的消息出炉,显然稳定了比亚迪投资者的信心。

比亚迪不是第一个计划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在比亚迪之前,北汽推出了ARCFOX,上汽推出了智己,东风推出了岚图,还在计划中的,还有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家联合推出的新品牌,计划在2021年推出首款产品。此外,长城也在2021年计划发布高端电动品牌“SL”。

纵观各家自主车企推出的高端品牌,均聚焦在三个关键词上:高端+智能+电动。

目前国内纯电动车销量规模不过百万辆左右,可以说各家自主与合资车企(包括新势力),在电动车领域都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为何在中低端电动车都还没怎么弄明白的情况下,纷纷抢先布局高端呢?其前景该如何判断?

市场需求的倒逼导致

自主车企的新能源板块,纷纷布局高端品牌,最直接、最现实的理由,就是市场需求的倒逼导致。

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呈现出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市场格局。价格低廉、10万以下的小型电动车,以及在30万左右的中高端电动车,成为纯电动车市场消费的主力。

乘联会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20年,新能源车前十名里,10万以下的低端产品有宏光MINI EV(参数|询价)、欧拉R1(参数|询价)(现改名为欧拉黑猫(参数|询价))、奇瑞eQ,30万左右或以上的高端产品有Model 3(参数|询价)、理想ONE(参数|询价)、比亚迪EV、蔚来ES6(参数|询价)、宝马5PHEV。价位在10-20万元的中档车型,就只有两款:秦EV(参数|询价)(12.99-14.998万元)、埃安S(参数|询价)(13.98-20.58万元)。销量分布如下表:

其实不难理解:买电动车的人,要么是满足低成本出行需求,同时解决牌照痛点。要么是家有燃油车,通过新能源车来改善出行体验,享受电动车的性能、静谧性、智能化等卖点。中档电动车两头不靠,消费者购买的动力不足。在这种市场格局下,传统车企推出的大量20万级中档电动车(再加上很多是油改电),普遍遇冷也就不难理解。

同时,消费升级也将成为车市主旋律。2021年预计国内乘用车换购占比将超过50%,规模将达到1400万辆,尤其是一线城市换购升级的需求明显,B级、C级车型的销量增长显著,而这些市场又恰恰是新能源车的主力战场。同时以2020年为例,1-11月豪华车合计230万辆,增幅高达15%,占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高达13%。预计2021年豪华车市场将继续这一高增长态势。

同时中汽协预测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将继续迎来高增长,增幅将高达40%以上。

高端车火爆+新能源车高增长。这种市场格局,预计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电动车市场的常态。这也就倒逼自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要加快品牌升级的步伐。

品牌向上的一条捷径

传统车企要打造一款全新高端品牌,需要几年?可能十年二十年都未必成功。过去无数自主品牌折戟沉沙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些年唯一相对成功的也就是领克(但领克严格来说不算自主,算合资品牌,有沃尔沃的血统做背书)。

但放到新能源领域,“高端品牌的树立,需要时间和技术积淀”,这一条百年来汽车行业的铁律失灵了。

蔚来成立于2014年,理想成立于2015年,不过短短五六年,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高端品牌的翘楚,市值超宝马、压通用。这放在几年前,你敢想吗?

究其原因,全新的产品体验、饭圈式的圈层营销、智能化交互技术的加持,加上这些车企格外注意同其自主身份做切割,格外突出全球化背景,使得这些新能源品牌绕开了传统车企所面对的品牌壁垒,实现了逆袭。就像笔者在蔚来展厅看到的一幕(如下图)。关于蔚来的第一条介绍就是:蔚来是来自哪里的品牌?蔚来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然证明了树立一个高端品牌,只需使出巧劲,甚至不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技术积淀、甚至不需要投入巨资和时间来建设昂贵的4S店……既然有这么便宜的事,这条捷径为何放着不走呢?

强强互补的共赢选择

电动车的制造路径,和传统车企截然不同。燃油车企造一款车,需要整合一两万个零件,几百个供应商,核心三大件技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新能源车的路径要简单得多,市场上早已有众多的成熟供应商打包方案在等着你。电池不用自己造,甚至电池包都不用自己造。想要造电动车,车企无需掌握核心技术,只需要做好整合方案。

就像《线外邦》此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国产汽车“十佳新能源动力”盘点:大部分都没有原创核心技术》,发现2020年所谓的十佳新能源动力,除了少数如比亚迪之外,其实绝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原创核心技术。所以,当下造新电动车与其说是拼技术研发,不如说是拼“资源整合”能力。

同时,像宁德时代、麦格纳、华为、阿里巴巴这样的上游巨头,也有强烈的意愿参与到整车品牌的打造,打通全产业链,从鱼头吃到鱼尾。所以,车企和上游巨头一拍即合,强强联合。

像北汽的ARCFOX,是北汽和麦格纳、华为合作的,北汽出技术,麦格纳负责供应链,华为负责系统集成。上汽的智己汽车,上汽提供资金以及供应链整合方案,张江高科提供芯片、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支持,阿里巴巴提供用户大数据、智能生态方面的支持。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联手打造的高端品牌,则更是各取所长,分别是汽车行业、ICT产业和智慧能源产业的领军者,由于各自在行业里的地位,三家联合甚至被称作是一次智能汽车“国家队”的集结。

有观点认为,智慧新能源汽车这棵科技树上,实际上有通信、能源、智慧交通、人工智能多个领域的创新科技交汇点。车企是通吃不了的,唯一的选择就是选择结盟,扩大朋友圈。未来的车企竞争,是生态圈的竞争,是比谁的朋友多。

要想让朋友不变心,大家联手打造一个全新高端品牌,显然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

『 写在最后 』

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就一定能成功吗?不一定那么容易。

原因无他,智能电动汽车的三大件(电池、电控、电机)包括智能交互技术,都已不再是壁垒的前提下,软件、算法、用户运营,这些互联网公司擅长的、软性的、甚至是思想深处的东西,才是隐性的壁垒,而这些恰恰是传统车企玩不转的。如果翻越不了这个壁垒,所谓新品牌,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所以,一个全新的品牌,一定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载体,全新的底层结构,全新的思维方式。我想,这也是传统车企甘心将核心利益做切割,同这些上游大佬们平起平坐、共分蛋糕的原因所在。也只有这样真正的“混血儿”,才有机会在未来的高端品牌角逐战中,笑到最后。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