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网约车的滴滴,终于也要入局造车了。

11月16日,滴滴出行举办“滴滴开放日”,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滴滴这是闷声发大财亲自下场造车了吗?非也。

D1其实是由滴滴联合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被定位为第一款为共享出行而生的汽车新物种,这款车基于滴滴平台上5.5亿乘客、上千万司机需求、百亿次出行数据,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在车内人机交互、司乘体验、车联网等多方面进行定制化设计。

关键词是“定制化”。滴滴声称该车型将引领汽车交通出行行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定制化到底是为谁定制?又定制了什么呢?在滴滴预言的新阶段,交通出行行业将要发生怎样颠覆性的变革呢?程维认为,未来二十年,购买交通工具会逐步过渡到享受出行服务。这样大胆的猜想到底是把握十足的预言,还是说只是吸引资本的赌徒之辞呢?

定制网约车定制了啥?

作为比亚迪参与设计的产品,外观方面,D1采用了比亚迪最新家族式设计语言。封闭式格栅底部镀铬饰条中间配有“BYD”英文LOGO,大灯与格栅融为一体,下格栅搭配竖向进气口,增加了运动感。

动力方面,该车将配备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100千瓦,最大扭矩180牛·米,电池组采用的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NEDC续航里程418公里。

据滴滴官方介绍,D1拥有A级车尺寸(4390*1850*1650mm)、B级车轴距(2800mm)、C级车后排空间、MPV上下车方便性和安全性。

不过,这些都只是一辆普通汽车该有的数据和配置,作为一款出行公司造的定制网约车,D1骨子里跟市场上卖的汽车又有什么区别呢?

除了跟市面上网约车截然不同的“青果色”主色调,D1还针对司机场景和乘客需求分别做了定制化设计。

滴滴平台连接了超过3100万台的车辆,在分析了大量的出行场景和数据后,滴滴发现,部分出行问题需要从交通工具侧的变化来解决才更有效。

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上,该车搭载的是滴滴自研的车机系统DIIA,使滴滴App可与车机系统、汽车硬件进行交互。

在司机的使用环境中,D1采用了高度定制的超级座椅、移动公文包等,让司机在长时间驾驶工作中减缓疲劳。为降低司机的营运成本,D1在租金、充电等方面更加实惠。D1还直接跳过手机,将滴滴平台直接连通到车上,通过一块10.1寸大屏实现车网一体操作。更起到关键作用的,还要数方向盘上的“滴滴键”,司机可通过“滴滴键”一键接单、结束订单以及安全求助,再也不用在行驶过程中用手机接单。
而从乘客端来看,D1将当前私人乘用车的手机设置功能搬到了app上。乘客上车前可以通过滴滴App调节车内空调温度、风量等。当乘客呼叫D1时,平台会派发一个彩虹颜色与迎驾车辆匹配,“彩虹接驾灯”让乘客更方便找车。同时还有投在地面上的滴滴LOGO、后排娱乐屏幕。同时,乘客端也配备了“一键拨打110”按键。
此外,该车外观上最大的亮点在于不对称车门设计,右侧后车门为侧滑式,更加方便乘客上下车,而左侧采用了传统车门开启方式。
在安全方面,D1搭载了AEB系统,急行遇障时会自动刹车,保障司乘安全。这是在同档车中首次采用AEB系统,也是首款搭载AEB系统的网约车。

更本质的区别在于付费方式——滴滴表示不会给D1进行定价,并明确指出,D1将采取按里程计费的方式租借给司机使用,司机可以按照每月行驶里程进行结算。

“按照公里付费,是汽车的一次产业升级,就像运营商买话费送手机。我们希望D1的诞生推动汽车运营商按照每公里使用付费,像交电费一样为整个上游产业链为能源服务商服务。(D1)表面是新的汽车,背后是新的模式,新的进化速度,新的方向,会给整个出行交通带来新的变化。”程维表示。
据滴滴介绍,这次滴滴开放日主题为“Always Day 1”,也是呼应“D1”的命名,寓意创立8年的滴滴持续探索未知的精神,始终如一,不忘初心。
不过,发起颠覆性的行业创新之下,滴滴自己所理解的始终如一,是否还是友商所理解的如一呢?
颠覆模式颠覆了谁?
据了解,D1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发。

2018年4月,滴滴与北汽、博世、比亚迪、宁德时代、长安汽车等31家涵盖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动力电池企业在内的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洪流联盟”。

当时,滴滴官方介绍,作为出行行业与汽车行业汇聚融合的里程碑式的新进展,洪流联盟将以开放和赋能为核心,广泛与汽车全产业链合作,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推进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协力建设面向未来出行用户与车主的服务平台。

但是两年下来,庞大的联盟却几乎悄然无声,网约车司机们注册在滴滴的app上,但各家开着各家的车,无什交集。

如今,历时两年,只见一辆D1从天而降,比亚迪作为供应商坐在驾驶位,而滴滴作为主导者坐在后排仍旧指点着网约车的江山。回过神一看,车子底下压着日产轩逸(参数|询价),北汽EU5(参数|询价),比亚迪e5(参数|询价)、e2、帝豪EV(参数|询价)、AionS等热门网约车。

滴滴拥有一个“小桔有车”平台,它是滴滴车辆管理中心的品牌载体,也是滴滴打造的新能源租售车平台,既为平台内部提供车源,也面向大众市场进行车辆的租售。

目前与滴滴合作的所有车辆管理公司的车辆都会被集中在这一体系,司机可通过三种用车方式使用车辆:长租、买车、先租后买。
以小桔有车为核心,滴滴还打造了包括小桔养车、小桔充电、小桔加油在内的后市场服务生态。四大板块共同组成了滴滴的车后服务板块——小桔车服,并在此基础上嫁接了车辆的保险、金融等业务。
在完备的网约车市场业务之下,D1车型的落地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运营模式,对滴滴后市场板块业务来说是画龙点睛。高频次的运营车辆,无疑是后市场的优质客户资源。
但是在D1落地之后,原本占据出行市场主力的比亚迪、吉利、北汽等品牌的网约车热门车型们呢?
往后,在滴滴的平台上,D1车型肯定会被优先选用,出于对更完备的司乘功能的考虑,消费者也自然更愿意选择D1,那么当前的热门车型们又将何去何从呢?31家车企的“洪流联盟”又该如何互相面对?
对于这些理还乱的干系,目前滴滴方面还看不出什么具体的应对。又或者说,联盟其实早已不复存在?
是预言家还是赌徒?

对于这一次对行业革命性的颠覆,程维和柳青都说过很多自信的话。

程维表示,交通出行问题仍然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痛点。城市快速上涨的私家车数量和道路空间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仍是出行中最大的问题。过去20年,北京私家车保有量增长9.7倍,但城市道路总长度仅增长1.9倍。城市快速上涨的私家车数量和道路空间资源紧张之间存在矛盾。

在昨天的开放日上,他还表示,未来二十年,购买交通工具会逐步过渡到享受出行服务。提高出行共享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共享化是未来出行的最优方案。在未来,购买服务将替代购买工具,一个人不必拥有一辆车,就可以拥有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100年前,汽车产业变革发生在欧洲和美国;今天,共享出行的普及很可能发生在中国。”他说,过去滴滴致力于优化软件,未来十年将会同步优化软件和硬件,快速迭代。

半个月前,滴滴刚宣布国内月活用户突破4亿。过去五年,滴滴年运送乘客量超过100亿人次。此外,柳青在此前花小猪的媒体沟通会上也曾指出:“移动出行的渗透率只有3%,未来是星辰大海,大有可为”。
对于共享出行的发展前景,程维颇有自信说道,2030年中国乃至全球共享出行的比例有机会从现在的3%增长至30%,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新的迭代版本能够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希望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两位高层自信满满,共享出行业务看似光明一片。
不过,程维看似有理有据的推断,真的是未来出行市场准确的预言吗?
记得2016年的时候,柳青曾指出渗透率只有1%,在此前共享出行野蛮生长的环境下,时隔四年也不过增长了2%,要在10年内实现程维所说的增长至30%的宏愿,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张口就来。

一方面,钱能解决的问题,滴滴还没解决好。

滴滴2016与Uber业务合并时,估值已达350亿。但2018年开始,滴滴估值一直处于500亿-600亿美元之间,至今仍未能有所突破。今年年中还传出被美团并购的传闻。

此前一直谋划的IPO,经历多次波折后至今仍未有明确的动作,柳青曾在4月接受彭博社访谈节目中表示,“我们有一个明确的上市时间表,我们会根据这个时间表去实施上市事宜。”

虽然柳青心理有数,但是已经到了此情此景,IPO尚无动静,滴滴要拿什么去推动这项颠覆行业的宏愿?

而且在如今D1带来的颠覆性行业运作模式下,虽然司机成本被降低了,但是更严格的审核门槛或许会劝退一部分司机。
其次,相比起当前市场上的热门网约车车型,D1车型如此鲜明的网约车外观,司机们自然不会愿意购买,也没有机会购买。司机们要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还要再买一辆。这就相当于形成了以滴滴为主导的网约车统一管理体系,某种程度上等于出租车。这无形又会劝退一部分人。
程维在演讲一开场时,提了一个问题:“你真的需要买一辆车吗”?。他的意思是要以共享出行代替购买交通工具。
显然,当这样的问题被提出,看得出我们的互联网精英还是低估了消费者对于一辆车更丰富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