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网约车落地,滴滴动了谁的奶酪?
开网约车的滴滴,终于也要入局造车了。
11月16日,滴滴出行举办“滴滴开放日”,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滴滴这是闷声发大财亲自下场造车了吗?非也。
D1其实是由滴滴联合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被定位为第一款为共享出行而生的汽车新物种,这款车基于滴滴平台上5.5亿乘客、上千万司机需求、百亿次出行数据,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在车内人机交互、司乘体验、车联网等多方面进行定制化设计。
关键词是“定制化”。滴滴声称该车型将引领汽车交通出行行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定制化到底是为谁定制?又定制了什么呢?在滴滴预言的新阶段,交通出行行业将要发生怎样颠覆性的变革呢?程维认为,未来二十年,购买交通工具会逐步过渡到享受出行服务。这样大胆的猜想到底是把握十足的预言,还是说只是吸引资本的赌徒之辞呢?
定制网约车定制了啥? 作为比亚迪参与设计的产品,外观方面,D1采用了比亚迪最新家族式设计语言。封闭式格栅底部镀铬饰条中间配有“BYD”英文LOGO,大灯与格栅融为一体,下格栅搭配竖向进气口,增加了运动感。 动力方面,该车将配备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100千瓦,最大扭矩180牛·米,电池组采用的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NEDC续航里程418公里。 据滴滴官方介绍,D1拥有A级车尺寸(4390*1850*1650mm)、B级车轴距(2800mm)、C级车后排空间、MPV上下车方便性和安全性。 不过,这些都只是一辆普通汽车该有的数据和配置,作为一款出行公司造的定制网约车,D1骨子里跟市场上卖的汽车又有什么区别呢?
除了跟市面上网约车截然不同的“青果色”主色调,D1还针对司机场景和乘客需求分别做了定制化设计。
滴滴平台连接了超过3100万台的车辆,在分析了大量的出行场景和数据后,滴滴发现,部分出行问题需要从交通工具侧的变化来解决才更有效。
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上,该车搭载的是滴滴自研的车机系统DIIA,使滴滴App可与车机系统、汽车硬件进行交互。
更本质的区别在于付费方式——滴滴表示不会给D1进行定价,并明确指出,D1将采取按里程计费的方式租借给司机使用,司机可以按照每月行驶里程进行结算。
2018年4月,滴滴与北汽、博世、比亚迪、宁德时代、长安汽车等31家涵盖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动力电池企业在内的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洪流联盟”。
当时,滴滴官方介绍,作为出行行业与汽车行业汇聚融合的里程碑式的新进展,洪流联盟将以开放和赋能为核心,广泛与汽车全产业链合作,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推进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协力建设面向未来出行用户与车主的服务平台。
但是两年下来,庞大的联盟却几乎悄然无声,网约车司机们注册在滴滴的app上,但各家开着各家的车,无什交集。
如今,历时两年,只见一辆D1从天而降,比亚迪作为供应商坐在驾驶位,而滴滴作为主导者坐在后排仍旧指点着网约车的江山。回过神一看,车子底下压着日产轩逸(参数|询价),北汽EU5(参数|询价),比亚迪e5(参数|询价)、e2、帝豪EV(参数|询价)、AionS等热门网约车。
滴滴拥有一个“小桔有车”平台,它是滴滴车辆管理中心的品牌载体,也是滴滴打造的新能源租售车平台,既为平台内部提供车源,也面向大众市场进行车辆的租售。
对于这一次对行业革命性的颠覆,程维和柳青都说过很多自信的话。
程维表示,交通出行问题仍然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痛点。城市快速上涨的私家车数量和道路空间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仍是出行中最大的问题。过去20年,北京私家车保有量增长9.7倍,但城市道路总长度仅增长1.9倍。城市快速上涨的私家车数量和道路空间资源紧张之间存在矛盾。
在昨天的开放日上,他还表示,未来二十年,购买交通工具会逐步过渡到享受出行服务。提高出行共享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共享化是未来出行的最优方案。在未来,购买服务将替代购买工具,一个人不必拥有一辆车,就可以拥有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100年前,汽车产业变革发生在欧洲和美国;今天,共享出行的普及很可能发生在中国。”他说,过去滴滴致力于优化软件,未来十年将会同步优化软件和硬件,快速迭代。
一方面,钱能解决的问题,滴滴还没解决好。
滴滴2016与Uber业务合并时,估值已达350亿。但2018年开始,滴滴估值一直处于500亿-600亿美元之间,至今仍未能有所突破。今年年中还传出被美团并购的传闻。
此前一直谋划的IPO,经历多次波折后至今仍未有明确的动作,柳青曾在4月接受彭博社访谈节目中表示,“我们有一个明确的上市时间表,我们会根据这个时间表去实施上市事宜。”
虽然柳青心理有数,但是已经到了此情此景,IPO尚无动静,滴滴要拿什么去推动这项颠覆行业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