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UV畅销仅凭低价高配?长安CS75PLUS表示不敢苟同
真正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不是价格,而是顾客感知到的价值。CS75(参数|询价)PLUS能够热销,本质在于提供了足够高的顾客感知价值,综合竞争力足够强大。
>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9月,长安CS75PLUS销量超过了本田CR-V(参数|询价)、大众途观、丰田RAV 4、奇骏(参数|询价)、探岳(参数|询价)等合资劲旅,成为中国市场上最畅销的SUV车型之一。空间大、配置高的中国品牌SUV有很多,为何CS75PLUS能突出重围呢?
价值决定销量,而不是价格
有些车很便宜,但人们并不买账;有些车很贵,但却能引发抢购。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影响汽车销量,是技术和价格?还是质量或者品牌?
这个问题困扰了企业界很多年,直到顾客价值理论被提出,人们才真正知晓这背后的秘密。真正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不是任何一个单独的因素,而是顾客感知到的价值——也就是期望获得的利益与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值。无论价格高低,只要提供给人们的价值高于其付出的成本,销售就水到渠成了。
CS75PLUS能够热销,绝非因为价格有优势——中国市场不乏尺寸更大、价格更低的SUV产品。本质上在于,CS75PLUS提供了足够高的顾客感知价值,综合竞争力足够强大。
苦练价值战术,提升基本功
十几年前,自主品牌单凭配置丰富这一卖点就能吸引大批消费者。不过随着市场更加成熟,过去的老路逐渐走不通了。除了能看到的配置之外,消费者对看不见的三大件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时甚至这些基本功会扮演一票否决的角色。长安最先洞察到这一趋势变化的厂家之一。
汽车工业是人类发明的最复杂、最严谨的工业系统之一,容不得半点,别人走过的路,我们一步也甭想少走,别人吃过的苦,我们一个也甭想绕过去。踏踏实实向前走,认认真真搞研发,正道就是最好的捷径。CS75PLUS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十几年来,长安重金建立了全球研发体系,在世界各主要汽车工业中心都建立了研发实验室,这个“过度投入”的战略布局成型之后开花结果,长安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改变。
首先是蓝鲸系列发动机横空出世,大大提升了长安旗下产品的综合竞争力。CS75PLUS搭载的蓝鲸1.5T/2.0T机型,无论功率还是扭距,都超越探岳、奇骏等同级合资车型,这是长安CS75PLUS提升客户感知价值的第一步。
变速箱也是如此,CS75PLUS不惜成本采购口碑甚好的爱信AT变速箱。爱信的6AT和8AT群众基础好,稳定性、耐久性、保值率等关键指标都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消费者认可度高。在长安全球工程师的精心匹配下,CS75PLUS的动力系统表现出了超越同级的平顺、聪明,客户体验更好,感知价值也大幅提升。
底盘部分更能代表长安的精神。众所周知,SUV是由轿车底盘和越野车身组合而来,没有出色的轿车功底,很难打造出卓越的SUV。长安是为数不多的能坚持造高档轿车的汽车厂商之一,逸动(参数|询价)更是轿车销量榜的常客。在长安国际化团队的加持下,长安的轿车开发能力突飞猛进,CS75PLUS也受益良多,底盘素质向合资对手看齐,操稳性能达到同级领先水平。
长安通过苦练基本功,提升三大件实力的方式,补齐中国品牌传统的短板,提升顾客感知价值,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战略决胜细分市场
可能有人好奇,合资品牌百年积淀是谁努力几年就能赶上的吗?长安怎么可能只用一二十年的时间就达到超越合资的技术水平?
确实如此,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技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超越的。技术属于战术,比战术更能决定战局的,是战略。
随着社会分工全球化,汽车工业技术也趋于同质化。供应商相同的情况下,各家厂家的技术差异越来越小。你有ESP,我就搞一个ESC;你有DSG,我就搞一个POWER SHIFT;你有斑马,我就有DiLink……
虽然技术本身在趋同,但是每个企业都会制定不同的战略,这就导致了我们看到的产品完全不同。宝马也采购爱信的8AT变速箱,但是它会用在入门级车型上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高配的1系和X1才配拥有,入门车型只能用DCT。大众集团的发动机技术确实强悍,但它会把S3的2.0T发动机用在途观上吗?显然不可能。日产、丰田同样如此。这些跨国集团有豪华车业务,最先进的技术不可能用在入门级品牌之上,虽然高低功率版本发动机成本差异并不大。
显然长安并没有这方面的掣肘,他当下的战略任务是精耕长安品牌,因此长安有动力将当前自己最先进的技术装到CS75PLUS之上,这成就了其超越同级的硬实力。
合资当然知道自己的产品存在弱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无可奈何,毕竟它有自己的全局计划,不能单纯为了A级车SUV市场的份额而扰乱了自己高端市场的节奏。
是不是有点熟悉?这正是田忌赛马的翻版。田忌的马确实整体上处于下风,但他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长安正是找准了自身优势,在战略层面超越了同级合资品牌。
长安CS75PLUS就是这样通过提升顾客价值战术+田忌赛马战略,销量一举超越了同级合资竞品,无疑为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破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留下了一个绝佳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