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逸动PLUS的0.27Cd风阻系数说开去
根据力学的定义,阻力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会阻碍一切想发生状态改变的物体。比如游泳时,水会施加阻力;而其实,慢走时空气也会对人有阻力,只是在这种情况下阻力很小。
可是,如果物体移动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比如像汽车高速行驶时,这个时候空气施加给汽车的阻力就会很大。我们称之为风阻,根据力学的公式,风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能解释为什么说速度越快、风阻增加的幅度就越大了。
事实上,汽车在高速行驶中,有很大一部分动力是用来克服风阻的,一些情况下可能接近80%左右,平均情况下可接近一半。显然,降低风阻是有利于改善汽车的动态表现的,比如降低油耗(因为根据燃油发动机的特性,一定情况下只有更多的燃油消耗,才会产生更强动力,有了更强的动力才能克服更大的阻力),还有可能降低风噪等。
不过,无论是风阻,还是风噪,中国品牌汽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是没有太过在意的,毕竟在此前,是台车就可以了。
01逸动(参数|询价)PLUS的突破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汽车市场已然变样了,合资品牌与中国品牌的竞争越发直接,用户对汽车的需求也越发成熟和深入。在此背景下,中国品牌汽车越发需要将以往不太关注的点、但其实很重要的点、也很难以攻克的点,予以重视起来。
比如,前述的风阻。
日前,长安汽车旗下逸动PLUS在亚洲最大的汽车风洞试验室——中国汽研空气动力学-声学风洞试验室,做了一场风阻试验的直播。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行业首批第三方低风阻车型认证测试,试验结果显示:逸动PLUS以风阻系数0.27Cd、气动阻力411.86N(120km/h)的成绩通过中国汽研“低风阻汽车”认证。
说到这里,我有必要简单解释下:风阻系数,是衡量一定速度下风阻大小的一种参数,数值越小、则风阻越小。目前,一般燃油轿车的风阻系数大概在0.28-0.4Cd之间、0.3Cd以下算优秀。另外,有数据表明:相同大小的车型,风阻系数0.27Cd的较0.3Cd的,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18L;而速度越快,优势还会更明显,比如以120km/h的时速匀速行驶,百公里油耗则可降低接近0.4L。
显然,在120km/h时速下逸动PLUS0.27Cd的风阻系数是相当厉害的。而工信部的油耗数据显示,逸动PLUS的百公里油耗为5.9L,也较低,而这与其较低的风阻系数应有关系。
02闪耀“风口”的背后
能在风阻方面有优秀表现,并不容易,它是造型设计、流体力学分析、工程开发等多方合作的结果。
据悉,逸动PLUS之所以有此优秀的风阻表现,也确实因为它在有关风阻方面做了有效的改善。
比如,为了降低0.002Cd的风阻系数,它采用了无骨雨刮,要知道无骨雨刷因成本较高往往在高级别车型上应用。
再比如,逸动PLUS在A柱与前挡风玻璃之间凹槽连接处加装了装饰条,因为此举可降低该区域的风阻值和风噪值。同样的,该装饰条成本较高,同级车型应用极少。
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枚举。也许有人说,花钱谁不会啊,但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新车开发的成本控制是很严格的,因为涉及到是否盈利,而盈利是一个企业存在的意义,所以能将钱花在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第二,风阻改善是一项比较“玄”的工作,尽管可以事先用CAE仿真分析解决一部分,但还需要在风洞试验室去验证,所以知道在哪些地方改善更是一种本事。
说到风洞试验,这又是一项极度烧钱的事情。以保时捷911(参数|询价)为例,以它的造型本来是很难做到低风阻的,但它相对来说还是做到了较低的水平(据说是0.28Cd),因为据说它花了3000小时做风洞试验以改善风阻。这是什么概念呢?以风阻试验一小时收费3万元计算,它为此花了近1个亿。一般来说,一辆全新车开发,大约花费10-20亿,保时捷911可能花费更多,但花1亿在一台新车的风阻改善上,可想象这是什么概念。
回到逸动PLUS上,它能有堪比保时捷911的风阻表现,花了多少心思,可以想见。
03 付出总有收获
8年前,长安汽车发布了第一代逸动,在中国品牌大多没有发展起来、合资品牌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背景下,第一代逸动收获过月销量过万辆的业绩,极为不易。
众所周知,即便到现在,轿车市场也仍然是合资品牌的天下,要在该市场实现突围,困难重重。起步晚、积累少,是中国品牌的弱势,中国品牌要想在轿车市场突围,单凭一代产品远远不够。不断更新换代、在更新换代中积累打造成熟车型的能力,极为必要。对长安汽车如此,对中国品牌汽车亦如此。
今年3月份,新一代逸动车型——逸动PLUS上市,长安汽车将8年来的造车经验用在了逸动PLUS上。除了前述的风阻优化,还有很多地方能体现逸动PLUS的进化、体现长安汽车造车能力的提升,比如动力总成的升级。
也因此,逸动PLUS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很亮眼。数据显示,逸动PLUS 4月份销量12192辆、5月销量13709辆、6月销量18087辆,7月份销量18735辆,进入轿车销量排行榜TOP10。
写在最后: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的竞争无可避免,如何能正面抗衡、甚至超越,喊口号是没有用的,唯有基于造车的基本规律、一步步地补强体系能力,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都进行提升,才有希望,毕竟合资品牌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经过多代产品的经验积累,长安汽车正在向着拥有完善体系能力的方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