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小鹏汽车宣布完成C+轮融资。在Aspex、Coatue、高瓴资本和红杉中国等投资方的支持下,小鹏汽车总计获得将近5亿美元入账。在市场环境仍有很大进步余地之时,这波进账意义着实不小。

命途多舛

在这次的C+轮融资完成后,小鹏汽车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17亿美元。回首过去,虽然这家新势力在融资这件事上做得还算不错(参见下表,来源:启信宝),但它的成长历程似乎总是伴随着一定的争议。

就企业层面的危机上来讲,小鹏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自动驾驶原创性争议和销售网点刻意隐瞒新车升级消息这两件事。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现在也未能完全清除——

其中,“自动驾驶系统涉嫌抄袭苹果”一案发生在小鹏G3(参数|询价)都尚未正式上市发布的2018年夏季:由于前苹果员工张晓浪在跳槽前带走了一些硬件和设计图,苹果公司怀疑他将相关技术私自转移给小鹏汽车。携带重要物品离开的行为结合当时小鹏“2022年实现L4”的口号,确实有些耐人寻味;但随着苹果在自动驾驶研发上的松懈,现在对小鹏自动驾驶异议更大的反倒成了特斯拉。

相比之下,在这一年之后的“门店瞒报车型升级、哄骗购买旧款”一事因为利益相关者离我们更近,关注度也高得多。就在新款小鹏G3即将铺货之际,小鹏店员先以“短期内新款不会上市”之由企图瞒天过海,后来面对炎上的车主群体又只提出“降价买新车”的半吊子优惠,一度让买卖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

在市场活力本就让人心累的大环境下,两起事件(尤其是后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鹏汽车的声誉和销量表现。能在重重困难之下坚持到今天,能有这种韧性真的不容易。

一步慢,步步慢?

车企车企,最表观但也最现实的产品总是绕不开的话题。比起起步比自己稍早一些的新势力,何小鹏的小鹏汽车似乎总在重要时间节点上慢半拍:从最开始决定推出首款车型G3,到和李斌的“五位数产量赌局”,再到P7的酝酿和最终上市,较晚的出场时机总会使人产生一种“缺点什么”的感觉,哪怕小鹏的产品在纸面上看其实不比同行们差什么。

别说只看纸面买车不现实。实际上,在互联网车企的时代,单纯把车子当做电子产品推销的厂家仅仅在发布会就能收获大批订单,刚刚发布G3时的小鹏也是如此。只是,自从G3升级事件之后,小鹏就似乎很难保持长时间的高销量数字。(下图数据来源:车主之家)

截至今年五月结束,小鹏汽车的总销量将将突破2万台大关。但就是这样的数据还是让它成为国内新势力的“头部力量”之一——也不难看出,现在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状况。如果当初的节奏再快一点,或者不因一时对“鹏友”们的轻慢而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它的境况会不会更好一些?

未来重心在何处?

从小鹏汽车宣布的融资公告中来看,这次的5亿美元将主要用于小鹏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工作。此前,秉着“关注用户体验”理念推出小鹏G3的何小鹏,这次似乎要带着自己的团队继续在功能体验上有所精进,这样的选择挑不出毛病。但如果能抽空为旗下车型充实一下高低搭配的问题,也许小鹏汽车的路还能走得更宽——要知道,曾经豪言“一个车型就够”的理想也已经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单一车型还管用的时代,我们还是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