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五菱的这一句slogan将"顺势而为"诠释得淋漓尽致。从螺蛳粉到口罩,再到推出宏光MINIEV(参数|询价),一举一动中,无不透露出一股迎合消费市场诉求的精明。

五菱牌皮卡入市,还能载得动五菱搭建的"上瘾模型"吗?

即便五菱是从"短时需求"的角度切入市场,但又为自己博得了一个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无法被超越的领先身位。以宏光MINIEV"上市200天销量超过20万辆"的数据为例,虽然这款小型电动车登场时带有些许缓解"双积分"压力的使命,却改变不了它的纯电动市场表现已经超越特斯拉和一众新造车企业的事实。

五菱牌皮卡入市,还能载得动五菱搭建的"上瘾模型"吗?

数据上的成功不能被视为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进步,毕竟你从这台起售价不足三万的小车上,除了能够看到"简配"带来的低门槛购车诚意和极高的可塑性,在定义一款"好车"的功能性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

那么,与其说五菱宏光(参数|询价)MINIEV"干掉了"特斯拉Model 3(参数|询价),不妨说是五菱构建的"上瘾模型"在逐渐被消费者所接纳并沉浸其中。

五菱牌皮卡入市,还能载得动五菱搭建的"上瘾模型"吗?

简单解释"上瘾模型":用户通过了解外部信息后接触到了产品,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得到了多变的"筹赏"回报,然后继续对产品投入时间和成本,并逐渐产生依赖感,然后自发地再次使用产品,甚至产生口碑连锁效应,带动更多人对产品的认可。

如此循环,即为上瘾模型,也是某些涵盖游戏、短视频、电商业务的互联网产品的成功之道。对于五菱而言,就是要面向定位年轻用户群体打造新品,满足该部分人群的使用欲、表达欲和交流欲(后两者权重优先级或更高),以此提升保有用户的好感度和口碑值,再次吸引更多同类人群的关注。

五菱牌皮卡入市,还能载得动五菱搭建的"上瘾模型"吗?

从这个角度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宏光MINIEV能够成为"爆品"。甚至也能解释为何五菱会在国内旅行车市场并不乐观的背景下,要推出"向往";在皮卡市场趋于高端、智能的趋势下,要推出"征途"。

按照五菱官方的表述,这几款车型无一例外地要瞄向"年轻人"。

五菱牌皮卡入市,还能载得动五菱搭建的"上瘾模型"吗?

日前,五菱牌皮卡车型"征途"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进取型、开拓型两款车型,公布指导价分别为5.88万元和6.28万元。

如果带有完成"双积分"指标意味的宏光MINIEV,更核心的价值是让更多人接纳纯电动车,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引;五菱旗下新宝骏品牌"向往"车型是为了响应商务部发布的刺激汽车消费新版政策中明确提到的,要"积极探索住行一体化消费模式,协调完善旅居车(房车)停车设施和营地建设,促进旅居车市场发展"。那么,五菱征途(参数|询价)被推出的用意,无非就是看上了目前国内多个城市"皮卡解禁"的红利。

五菱牌皮卡入市,还能载得动五菱搭建的"上瘾模型"吗?

通过获取到的车型信息来看,征途最大的卖点在于"2米纯平3面开"的装载能力,以及高配车型以6.28万元的售价,就能带给用户如胎压报警、倒车影像、多功能方向盘、仿皮座椅、触控液晶屏幕、蓝牙/车载电话、车前雾灯以及手动空调等配置的性价比体验。

五菱牌皮卡入市,还能载得动五菱搭建的"上瘾模型"吗?

除此之外,被业界一味唱好的"时尚外观"和"够用动力",客观来看,更像是车身比例不协调和与五菱宏光PLUS(参数|询价)参数一致的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动力表现略微"鸡肋"的另一种说辞。

按照五菱官方的说法,五菱征途被定义为"青春型皮卡",目标潜客是"年轻的奋斗者"。而结合新车的硬件条件来看,这款车型在满足日常装载用途之外,似乎更适用于越野、露营、钓鱼等休闲体验场景。

相关报道显示,五菱征途在未上市之前就已经收获了1万台左右的订单。虽然无从得知该部分订单用户的年龄结构,但却可以察觉,新车凭借"实用、个性、亲民"的优势在逐渐被市场认同。

五菱牌皮卡入市,还能载得动五菱搭建的"上瘾模型"吗?

只不过,结合乘联会的数据看到,2020年的国内乘用车市场,呈现出高端车型购买需求旺盛的现象。

五菱牌皮卡入市,还能载得动五菱搭建的"上瘾模型"吗?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1年1月皮卡市场分析》又显示,皮卡车型价格逐年走高,10万元以下的工具市场经历衰退,10万-15万元区间成长为最大细分市场,15万元以上的高档市场在兴起。尤其是"国六"实施后,皮卡整体售价进一步向高价位集中,新品多投放在中高端市场。

统计数据摆在这里,让五菱这一次的"顺势而为"变得耐人寻味。

让人疑惑的又是,在五菱尝到了甜头的"上瘾模型"下,主张"实用、个性、亲民"标签的五菱征途是否真的是"人民需要"的那辆皮卡呢?换言之,互联网思维为每一个车企赢得的成功,是否又能作为攻坚市场的主要手段呢?

将问题抛在一边吧,反正"青春本就是用来犯错的"。

(图片源于网络,文章系“北评车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