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保时捷也办了一场线上的全球2021年度新闻发布会。和前几天的大众、宝马们类似,保时捷也主要做了三件微小的工作:总结财报、透露电动化计划,以及公布品牌长期战略。

2020财报:特色业务大增长

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2020年期间,全球经济总量下降4%,其中汽车销量下降15.2%,西欧市场尤为明显,下降24.5%。在这样的不利境地下,保时捷在2020年创造了287亿欧元的总营收,比起2019年增长约9.96%。

达成如此的营收率,过去一年的新车销量基本维持原先规模功不可没。据统计,2020年保时捷一共交付272162台新车,销量仅下降3%;其中,中国市场交付量达到88968台,同比反而增长3%。

由于没有市场表现的拖累,在刨去各项开支之后,保时捷品牌在2020年的利润为42亿欧元(其中销售利润39亿欧元),营业利润率14.6%。

另外,在2020年,保时捷的金融服务渗透率达到47.1%,比 2019 年提高7%;金融服务合同量达40832件,同比增长22%。保时捷认可易手车交易量达4868台,同比增长41%,几乎是2016年的四倍。2020年平均每台保时捷的选装配件需求较去年增长了12%。

电动化计划:标准的德式孤傲

在承认Taycan(参数|询价)只是第一步之后,保时捷对未来的电动化产品也做了短期展望。在Taycan Cross Turismo(参数|询价)之后,下一个重头戏将是对应Macan(参数|询价)的纯电SUV车型。等到2025年,保时捷交付的新车中大约一半将是电动化车型,其中以纯电动跑车为主、插电式混动车型为辅。

至于Taycan本身,虽然先前被吐槽的点不少,但保时捷还是认为它得到的评价偏正面——否则,年交付20000台目标的实现、电动车型销量增加60%的结果也很难说通。另提一句,保时捷声称其电动车型的弹性产能已经超过30000台。

关于电动汽车的必需硬件,保时捷指出,正在根据化学成分为不同的电池划分性能等级,逐渐将其标准化。在保时捷的认知中,电池的地位类似发动机燃烧室,有必要为不同定位的车型匹配不同性能等级的电池。

而在被问及“是否和特斯拉做过内部比较”时,保时捷的答复很有德国人那种高傲的性格,予以否定。在他们看来,特斯拉追求的是大规模量产,而保时捷则更专注于个性化定制;另外,打造Taycan的初衷也只是为了整出一台驾驶感受类似911的电动车,而非特意对标特斯拉。

未来计划:碳中和路上小步快跑

虽然产品外观看上去很少有颠覆性变化,但恐怕没人不承认保时捷一直以来都是个强调创新的品牌。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它对未来的展望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对电动化、数字化和碳中和概念的重视。

以2025年计划为例:

在保证跑车独占地位的同时,保时捷还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市场小目标:年销量30万台以上、全球市场份额不低于0.3%、累计降低100亿欧元成本(之后每年降低30亿欧元)。在此基础之上,保时捷才会考虑推动剩下几个新战略的具体实施。

除了开发混动化的灵魂车型911之外,其他车型的电动化也会继续跟进,争取在2025年实现纯电+混动车型占比不低于50%。另外,保时捷还将加强对纯电超跑公司Rimac的控制,其股比将提升至24%。

至于保时捷的另一项核心业务——赛车,也将在电动化路线上继续前进,2023年以厂队身份、用混动的LMDh赛车重返勒芒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而对于更远的2030年,保时捷的展望则更多可由这几个关键词概括:客户、产品、行动可持续性、数字化、组织和转型。

保持定制化、个性化和对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不必多说,这是保时捷一贯坚持的部分;而在转型上,它将追求在2030年实现80%的新车实现电气化、全价值链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就需要持续在三电领域做技术耕耘。

针对数字化转型,保时捷也将投入每年10亿欧元的成本,分别用于直接研发,以及入股科技初创企业或风投公司,以求获得之前接触不算太多的新技术。

碳中和:身体力行的探索

在环保问题上,保时捷对“全价值链碳中和”的要求不仅局限于自家几大生产基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身体力行,还包括敦促供应商同样做到这一点的高要求。显然,在保时捷看来,一味购买碳排放权总归是受制于人,赶在2030年完善自身的全体系转型才是长远选择。

作为碳中和转型的里程碑,前不久正式发布的Taycan Cross Turismo将成为保时捷首款实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车型。在未来,这个品牌还将进一步控制钴等电池污染物的流出,并提升车辆中钢铁和铝的回收率,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此外,作为对生产制造等过程中排放与污染的弥补,保时捷还宣布将投资至少10亿欧元,用于支持风力发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其他气候保护举措。

从以上种种不难看出,保时捷对于“碳中和”的追求已然超越了一家企业本身,而是力求引导和自己相关的产业链同步跟进。这种风格,是否已经受到前一年表现强势、近来又刚刚强调同一理念的中国市场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