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都非常善于揣测这部分车型消费者的购车心理,比如明明有性价比更高的合资B级车预算,却偏偏选择了A3、A级或者1系,并且不由分说直接给他们打上“爱慕虚荣”的标签,又或是明明已经够得着3系、C级或者A4L,却偏偏选择了更小众的Q5L,ES200或是XFL乃至CT6,认为这部分消费者偏离了主流的选车范围,迟早有一天会后悔,并且将这些车型的缺点当面给你扒个遍,试图凭三寸不烂之舌让你后悔,表面上无比正义,但内心却很阴暗。

买车这事,人各有好,个人需求又不尽相同,对空间、动力、颜值的硬性要求自然不同,而品牌附加值又何尝不是一种需求?

车圈确实也存在鄙视链,但基本上是以车型价格依次排列,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其他元素,比如销量、市场保有量、车型在各自品牌中的定位、故障率、保值率、口碑等等,而恰恰是售价相同的车型之间,最容易碰撞出火花,它们之间的等级排序不像车型定位那般井然有序,售价相同、不同定位的车型,却是实际上的直接竞争对手,那么,形成定位差的原因,就大致可以归结为品牌力的差异,简单来说,品牌力弱的,自然要大打性价比,品牌力强的,则更多的强调质价比,那么,这种矛盾就很容易显现,再直白一点,就像前两天说的奔驰GLB(参数|询价),如果它不是奔驰,断然不敢给出如此之高的售价,但就是因为它是奔驰旗下,才有如此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品牌力买单。

单从产品力和性价比的层面来说,我们固然可以结合售价指出奔驰GLB的诸多不是,但要知道的是,品牌盈利的载体就是其品牌附加值,这可能是一个品牌花费了近百年的时间沉淀而来,其与生俱来的品牌荣誉完全有资本注入车型售价当中,而品牌则凭借着较高的溢价能力,可左右消费者情绪,而情绪反过来则可以左右最终的消费选择,当然,最好的情况时,品牌力的无形价值与产品的有形价值能够齐头并进,之所以部分豪华品牌产品引发负面效应,则大多数是品牌过多的考虑品牌效应而忽略的有形价值的增强,久而久之则形成了“店大欺客”的负面影响。

因此,如果口诛笔伐的对象,是产品有形价值的缺失,那么基于产品力事实,想必即便是车主,也自觉多说无益,但当自己的选择受到了“低端圈层”的质疑,怕是每一位豪华车主都无法接受的,这等于明确表明了,自己在选择车型时所必须的“品牌力”软需求,被毫无顾忌的忽略掉了。

车德钢认为,同价位车型之间,豪车车主与合资车主恐怕最不愿意讨论的,便是性价比问题,这两类车主会站在各自的角度思考问题,谈性价比我觉得你土,谈品牌力你觉得我傻,抬杠最终的落脚点估计会是,我选自己喜欢的,碍着你什么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