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代工并不是新鲜事,比如在手机圈的富士康,世界闻名。但是在汽车圈,代工还不是主流,直到现在由江淮代工的蔚来,还是有很多负面评价。但是,网约车或许是突破口。近日,滴滴与比亚迪联手发布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双方联合开发,由比亚迪制造,让汽车代工再次成为焦点。

01 为网约车量身打造

一直以来,营运车辆也都是量产车,虽然大批量采购时,可能会对配置进行精简,但还没有专门定制一款车的先例。而滴滴与比亚迪推出的D1开了先河,这是首款专为车辆运营设计的整车,自然就会更多地考虑网约车的使用场景进行设计。

该车非常重视内部空间,重点考虑了乘坐者的舒适性。在车身尺寸方面,长宽高分别为4390/1850/1650mm,轴距2800mm。后排腿部空间可以达到1000mm,头部空间为992mm。可以说是A级车的尺寸,B级车的轴距,C级车的后排空间。动力上,电动机最大输出136马力,NEDC续航里程达到418公里。并且,挡风玻璃后配有6色的“彩虹接驾灯”,方便乘客找车。

对于司机,D1也有很多针对性设计,采用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系统,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司机接单、热力图显示、行程导航、安全求助、智能充电/维保等多种服务。特别是,司机可以通过方向盘上的“滴滴”专用键,利用按键+语音的形式完成接单、导航等操作,减少开车使用手机的情况。并且,第一次在A级MPV上标配了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保证了安全性。而在后排,也为乘客做了特别设计,放了两块乘客娱乐用的车机屏,可以接入如唱吧一类的娱乐服务,将右侧后门改为电动滑门,将减少每年万次级别的“开门事故”。

02 比亚迪滴滴各取所需

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首先从用户的角度,D1充分考虑网约车使用场景,对于司机和乘客来说,体验无疑都提升了。其次对于滴滴和比亚迪,也是双赢。对于比亚迪来说,通过D1切入了新能源租赁市场,要知道很多竞品都有自己的网约车项目,比如曹操专车、首汽约车、T3出行、耀出行等,这些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自己或关联车企的产能,比亚迪通过与滴滴合作也实现了。

其次,新能源车还是处于推广阶段,需要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比亚迪的新能源车虽然在出租车领域开拓得不错,但是在网约车领域并无明显优势,而相对来说网约车客户群支付能力要更强一些。

在D1进入滴滴的体系后,比亚迪在网约车领域的江湖地位将大幅提升,而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体验到自家车型,展示效果更好,也能够增加用户粘度。

而对于滴滴来说,考虑到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实力,与比亚迪合作产品上更有保障,而这种定制的模式,比直接采购量产车,更容易与自己的业务无缝对接。比如:D1首次在数据层面将整车数据与滴滴平台数据打通,实现了线下交通工具与线上运营平台的结合。作为一款专为共享出行而生的车型,D1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基于滴滴平台上5.5亿乘客、上千万司机需求、百亿次出行数据,在车内人机交互、司乘体验、车联网等多方面进行定制化设计。所以,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认为,D1的设计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是千万次的用户反馈和近万次的深度调研,实时了解用户需求。

03 汽车代工模式未来猜想

尽管D1在产品上与量产车并无太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定制化的模式,对汽车产业的未来影响还是很大的。目前所说的汽车“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由于自动驾驶进展缓慢,所以分时租赁并没有达到预期,反倒更容易落地、收益更显著的网约车火了。

但是,如果一旦技术突破,共享化成为主流,那么汽车产品就会出现两个方向:一个是面向私家车,追求个性化;另一个是面向共享汽车,追求标准化。

对于车企来说,也会对应的分流:一个是富士康模式,品牌力逐步消失,通过与平台捆绑,靠代工生存;另一个是继续按照之前的路走,市场会进一步细分,品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当然,比亚迪与滴滴合作造D1,说明车企未必会走向一个极端,可能会多向发展。一方面用自己的造车资质和造车能力和实力,为平台定制车辆;另一方面也会打造自己的品牌,继续发力私家车市场。

总结

在目前车市淘汰赛的背景下,车企需要和互联网出行公司多合作,增加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再将消费者反馈用于汽车制造生产。不能抵触新事物,对未来要未雨绸缪,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