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术的造车企业有很多,但对细节、对用户使用体验如此偏执的只有小鹏。

生活里总有这样一群人,说不上多喜欢日料,但却抵抗不了板前料理的就餐形式。

我一直以为类似于板前料理这种与用户直接沟通“因人制宜”的产品,都是小而美的类型。遇到小鹏才发现,原来汽车这种“千人一面”的大宗类产品,也可以因用户不同的用车场景而变成独家定制。

这种定制不是说换下轮毂、车身或者内饰配色,而是那种深入用户自己都未曾预料过的用车场景。

亲密接触小鹏汽车的大半年来,相比“国内特斯拉”,我更愿称小鹏是忽略试错成本的冒险家(参数|询价)。这种冒险和坚持也是小鹏的硬核所在。

而所谓硬核,是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比如,小鹏搭载了全球首个全语音车载系统,能够实现语音全系统功能覆盖、全场景连续对话以及语音形象、技能的自定义等等功能。

其实当下日常行车,车载语音控制功能很少被有效唤醒。不是人们不需要,而是使用体验太糟糕。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必须要去特定的页面才能唤醒特定的功能,再者语音助手还不能正确识别指令,或者识别太慢。

而小鹏就不一样了,它采取了更人性化的模糊识别,用户不用刻意使用机械式的语言跟它交流。可直接说“向下吹”、“避人吹”、“冲我吹”等口令调整空调工作状态;调节座椅直接说“主驾座椅调后一点”或“调到最后”。

重要的是在行车过程中,在唤醒之后,小P可以精准识别哪些是有效指令,哪些是日常对话。在相对广泛的识别能力之上,有了更精准的控制能力,甚至将语音控制深入到第三方程序。

点击视频查看功能详情讲解

比如可实现将“歌曲前进37秒”、“地图比例尺设为100米等等细节功能。看上去只是省去了“你好,XX”、“主人,在呢”的既定流程,但是仔细看指令,其实解决了人机对话中语境语义识别的问题。

虽说“5档风”单个字词不具备明显指令内涵,但就是这样数字+名词的简单组合,也能够被小P进行准确的识别和理解。

即使没人记得快进几秒的具体意义何在,但小鹏能将具体的控制精度达1%、1秒,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今后小鹏可实现“快进到副歌”或者“跳掉前奏或间奏”等更智能更贴心的使用场景。

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大多数车上都有语音识别,但鲜有人能像小鹏一样让人越用越喜欢。尤其是在更新之后,不仅可实现连续对话,还能被语义打断执行更新任务,唤醒一次就可同步实现多个指令。

小鹏汽车在现场也公布一组语音交互数据:2019年每日有效语音指令数为12次,2020年每日有效语音指令数提升至25次,2020年小鹏P7(参数|询价)语音平均日使用率93.2%。

使用率高达93.2%,就充分证实小鹏的语音设计与用户的匹配程度之高,这也不枉小鹏语音识别的7位工程师,夜以继日走遍大江南北的测试。

关于小鹏的全语音车载系统的设计,还有一个趣事,就是关于英语语义识别的设定。

当时有一个外籍消费者,他想体验小鹏超强的语音交互,但当时的小P却不能实现纯英文识别。于是工程师们就为其设定了200多条英文版自定义指令,满足外籍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不能纯英文识别不是小鹏的问题,因为就目前的体验而言,国内市场上语言大多是普通话或者中国方言,但是实现纯英文识别很少。

但也不可否定,以小鹏为代表的中国语音识别,是行业的领先也最具人性,因为它们更符合中国的用车场景,也更符合中国人的用车需求。

中国品牌终将要走出国门,作为“产研一体”、切身为消费者用车需求打造的小鹏汽车,既满足中国消费者本土化的需求,亦走向国际化,满足各籍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因为在小鹏眼里,设计一款汽车或者某项具体的功能,并不是“有”就行,而是要做精,更要有个性。就算作为行业领先,在施展现有技能的基础上,小鹏也在不断学习提升,在各种细微之处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用车需求。

比如,在Xmart OS 2.0.1系统上穿着宇航员的小P形象现支持自定义设置,系统不仅为它提供了4套衣服,还支持车主扫码上传照片,将小P的头像换成自家小孩、宠物或者偶像戴着头盔的样子。

甚至还能长按小P的头像拖动到左侧音乐选项卡上,这样小P就会根据音乐的律动舞动,陪伴你整个旅程。

但如果升级后仅仅只是这些小技能,那就太低估小鹏了。

因为在小鹏汽车的规划里,语音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功能,而是一种交互手段和工具。它的属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小鹏汽车互联网中心副总经理刘毅林 Rocky曾反复在社交媒体强调:小鹏内部对这次产品的定义是全语音车载操作系统,而全场景语音是达到这个关键能力和手段。

如果语音只是一个功能,那它只能有目的性地去服务一些特定用车场景,但当语音成为一种交互方式,就可用语音控制车辆所有的功能,包括第三方软件延伸的各种生活服务。

但从用户端思考,当语音成为交互手段,小鹏汽车就要考量交互的效率、成功率的问题,而这种升级优化是永无止尽的投资。

所以市面上几乎没有哪家车企死磕语音交互,再直白一点,用户也不会因为你有一个强大的语音交互能力,而去购买一台车,或者仅仅因为语音体验功能不好而拒绝一款好车。

但小鹏汽车就是坚持做了。他们就是要为用户那一丁点的使用可能,去设计一套新语言,谋求更精准控制车辆的软硬件功能的体验。

作为造车新势力三强,蔚来最重的标签是“服务”,理想是“增程式”;小鹏则是“智能”。

这也是小鹏汽车一直想塑造的企业形象,包括在小鹏汽车上市时的招股书文件里,smart(智能)这个词出现了346 次。

“智能“其是一个很难描述很近却又遥远的东西。无法界定它在什么程度才算更智能,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车机,智能驾驶到底应该是怎么样,因为参考物也一直在变。

所以小鹏汽车的“智能”标签一直没立住,但小鹏汽车打造的硬件开放车载生态,是足以撑起“智能”标签的。

小鹏汽车车辆的状态、数据和能力,与其搭载的第三方都形成一个生态闭环。比如,可通过开放电门踏板的开度信号以及车速信号,可具备更真实的“超跑声浪”音效。虽说“超跑声浪”听起来有点虚,但是这只是小鹏在硬件、数据开放的一个开始。

因为和硬件相比,小鹏汽车更为核心的潜力是它的“全栈自研量产”,这意味着小鹏汽车的发展自主可控,不会被供应商完全限制,更重要的是“数据自主”。

舍恩伯格或麦肯锡,他们都在不同场景强调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自主即蕴藏巨大的价值。而根据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的介绍,目前小鹏算法就是基于数据驱动。

通过收集的大数据,小鹏汽车会发现大量用户潜在需求,满足用户这些诉求。

随着汽车交付数量增长,大量用户行为数据会被生成累积分析,小鹏对行车路况的理解将会越来越符合实际,对于极端路况的认识也将更智能,然后在不断的机器学习和仿真中不断迭代、优化算法,形成一个不断进化的生态闭环。

重点是,即使最后硬件技术都被普及,算法的优势也呈边际递减,但积累的用户数据带来的优势却是壁垒性的优势,这也是小鹏汽车的硬核实力所在。

何小鹏曾强调,智能汽车的赛道,不应只比拼数量,而是更应看重在闭环能力、可控数据和增长速度三个维度上高质量的发展。

智能语音控制和智能辅助驾驶,大家都在做,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不同程度智能化,但把它做到极致,把它变成塑造行业新生生态,甚至推动行业变革的只有小鹏。

所以我们才会感慨,小鹏汽车被大家严重低估。

在智能驾驶、智能交互的执着,是小鹏汽车最好的名片,只不过小鹏所倡导的“智能”往往需要深度体验过后才能形成用户黏性,而P7 也面临着市场压力,比如Model 3(参数|询价) 的价格的进一步下探。

但厚积总会薄发,作为为用户量身定做的“板前料理师”的小鹏汽车,有足够多的本土化思考、积攒的大量数据以及优越的场景处理能力,小鹏汽车突破市场以及实现品牌爬坡,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