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爆燃,一个月里接二连三,紧急召回并没有平复关于新能源车的担忧。在自燃事故率总体已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威马凭借一己之力揭开了行业内的两大隐患。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国家战略,而目前行业发展也处于一个敏感关口,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闯关成功。

成本控制埋下隐患

关于威马汽车爆燃的原因,大概率是电池短路造成的。而NCM三元锂电池中镍钴锰三种正极材料的配方,因为对能量密度的需求不断增长,也从523、622和811发展。

可以简单理解为,其中镍的比例越大,电池能量密度越大,而镍的含量高了,电芯正极更加活跃,电池发热几率增加。同时,锂离子在电池内部的移动又存在产生枝晶的可能,晶体会刺破隔膜造成短路。短路就意味着爆燃。在三元锂电池技术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一直在与这些物理和化学特性做斗争。

尽管三元锂电池的激进配方存在天生的安全隐患,但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续航里程需求而开始广泛应用。与之匹配的热管理系统,是在避免隐患的发生,与热失效进行实时博弈。

从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看,动力电池产业依然是一个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单单从电芯制造来说,不管是叠片工艺还是卷绕工艺,对材料、设备都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在批量上不来之前,动力电池的成本居高不下。

而电芯产能的提高,必然匹配商业化的装机量。全球的电动汽车产业,在续航里程压力之下,就是这么一步步如履薄冰走过来的。显然,成本居高不下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大阻碍。

但是,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下,资本必然想分一杯羹,如何又能快速获得回报,那就需要想方设法扩大产能,生产续航里程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威马汽车为了控制成本,防止被一家供应商锁死,所以选择了同时采购几家电芯。成本压力会带来什么?为了销量,威马汽车定价亲民,这也必然将压力向供应链传导。这也是很多新能源车企共同面对的难点。

那么,作为电芯供应商,他们的成本压力又向哪里传导呢?在国内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等主流大企业的压力下,在LG化学、松下等国际超级企业的压力下,血拼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一些企业采取更激进的办法来提高竞争力,在材料、工艺等方面削减成本。

要想在同等价位下与超级电池制造商同台竞技显然要赔钱,只有在价格上更低才能有机会。用最为朴素的观点可以概括,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配套能力存在短板

电池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矿产资源开始,到提纯,到隔膜生产、喷涂、烘烤工艺,到叠片工艺或者缠绕工艺,每个过程都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和良品率风险。

抛开生产环节,电池管理系统更考验新能源产业的配套能力。目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内在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需要更复杂的工艺和材料应用,才能抑制其发热或者短路事故的发生,而热控制系统又特别考验一个企业的经验积累和技术能力。

目前,针对电池安全的措施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原材料上,采取更新的材料来抑制“遗传病”;一方面是在结构工艺上避免短路发生,一方面是在热控制上根据各种算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热管理方案;还有就是,一旦之前的所有手段失效后,如何让爆燃降低到最小破坏力。

如何将以上这一整套方案都安排妥当?特斯拉付出过惨痛代价。Model X(参数|询价)系列全球范围内发生过百起爆燃事故。国内的一些新能源车品牌,在早期产品中也被曝出发生过自燃事故。不是这些企业不用心,是因为这个摸索和过程就是存在不可预见的瑕疵。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承认,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已经在配套能力上越过了成本陷阱和技术瓶颈。在供应链的把控和系统的匹配方面,有些企业已经做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以新能源车的弯道超车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新能源车所面临的难题,并不比传统燃油车少。在燃油车上存在的发动机与变速箱匹配的问题,底盘调校的问题,仅仅两项指标便可以划分造车能力的高低。

在威马爆燃之后,几家电芯制造商也不接受甩锅,认为自己的电芯产品没问题。那究竟谁哪里出了问题?而在新能源车领域,单纯以电池制造和电池管理系统为例,已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即使把最新的技术和最好的管理系统放在一起,一样拼不出最稳定可靠的新能源车产品。

有种玄学的说法叫底蕴,但是更现实的解释是实验积累与持续优化。没有经过漫长的失败,一定没有最后的成功。

总结

威马召回是不是意味着新能源车不能买了?答案显然不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日趋成熟,技术和资源也不断向头部企业倾斜。特斯拉来中国示范了完整的产业链,也提升了标准。而像比亚迪等这类企业又自主开发了完整的供应链。他们都是标杆型企业,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了优秀的示范。而信任和信心,必然是通过强大的技术能力和配套能力产生的。中国还有宁德时代等主流电池制造商,他们在于国际大品牌的竞争中并没有被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