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动力电池市场,有一种硝烟弥漫的感觉。不论是老牌电池豪强比亚迪,还是飞速发展的宁德时代,甚至是一些新生代的造车新势力,都剑拔弩张,冀以新的产品,新的概念搅动市场成为时代的潮流。前段时间,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展示了一段针刺实验的视频。在视频中,三元电池在被针刺短路后马上就热失控起火自燃了,而刀片电池却十分坚挺,一个火星都没有。

比亚迪当初发展动力电池的时候主打磷酸铁锂电池,战略性放弃三元电池,而如今三元电池风生水起,磷酸铁锂电池因性能上限不高被认为是落后技术,市场反应相对冷淡。这一次,比亚迪抓住了三元电池热稳定性差的致命缺点一顿毒打,终于反击一次,扬眉吐气一回。

刀片电池将众多消费者从追求电池性能的疯狂中拉了回来,想要享受好的电池也要有命享受才行!随着装载三元电池的电动车自燃事件频发,消费者也越发理性,对安全电池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一次,轮到宁德时代发愁了,它的三元锂电池成了众矢之的。

在8月12日的中国蓝皮书论坛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向外界透露公司也正在研发一项新的技术,称为CTC(Cell to Chassis),即将电芯和底盘一体化,摈弃电池包笨重的外壳,通过创新的构架,将电机、电控、整车高压等集成在一起。曾毓群称这一项技术将优化动力分配,降低能耗,使得车辆续航可以达到800km以上。据估计这一项技术将在2030年前得到应用。

刀片电池放弃电池包外壳,通过创新的电池构架从而达到了电池包性能的提升,而电池本身却没有任何优化。这就相当于一间房子本身面积大小没有变化,但是通过更好的功能设计规划,使得房子满足了更多的需求,看上去好像变大了一样。在各大电池企业都在苦苦研究提高电池本身性能的时候,比亚迪从电池组合结构入手的新思路显然使人眼前一亮。宁德时代的CTC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也希望这一新技术可以挽回外界舆论上的劣势。

但是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首先,需要用10年的时间研发的新技术最后换回的仅仅是800km的续航,消费者并不买账。前几天特斯拉声称明年投产的Roadster(参数|询价)续航可以达到1000km,给了消费者无限期待,小鹏电动车的续航也可以达到700km了。10年的时间,电池技术有望进一步突破,到时候一千以上的续航都不是天方夜谭。相比之下,800km续航并不能让人满足。

诚然,这一技术的效果看上去不尽人意,但是在我看来,它还是有很大的潜力的,这是曾毓群在画饼的时候保守了一些。CTC技术的优点是在电池性能受限的前提下,通过“车电合体”可以大幅提高电池密集度。在现有的电池技术下,一辆续航600km的电动车,通过CTC能将续航提升到800km。而十年后要是有了性能更高的电池,结合CTC技术,续航里程肯定还有一个飞跃。

这一技术费时的原因在于底盘。宁德时代作为一家电池企业,对于制造底盘毫无经验,而将电池嵌入底盘中无异于开发一套新的底盘,难度可想而知,需要耗费10年时间十分正常。今年8月,宁德时代宣布将拿出不超过190.67亿人民币以证券投资方式对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上市企业进行投资。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其颇有野心,已经开始布局产业的衍生。将来宁德时代有没有可能自己造车?答案是可能的,而新的底盘研究也许就是迈出的第一步。

其次,将电池嵌入底盘可能节约了厂商的生产成本,但是对于消费者的成本却增加了。万一电池组出现了故障,后期维修该如何处理?需要将整个底盘都更换吗?再加上三元电池本就容易短路热失控,对于需要饱受路况折磨的底盘来说,对电池的保护能不能做到万无一失?维修成本的增加和安全方面的隐患是CTC技术推广必将面临的问题。新技术仍在初步的研发阶段,相信研发团队在之后也会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从本质上讲,CTC虽然是一个创新的形式,但是和刀片电池一样,他们并没有真正提高电池的性能。如今许多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还抱有质疑态度,充电慢充电难的问题也迟迟没有解决。这些新技术可以做到锦上添花,但绝不是对动力电池领域的雪中送炭。就长期而言,唯有继续在电池本身上花功夫,从材料上入手,打造性能高又安全的电池,才是电动车未来发展的根本。

宁德时代的CTC技术不禁让人联想到前几天蔚来推出的BaaS服务,后者致力于推广“车电分离”,即汽车电力用完后可以更换电池,省去了长时间的充电等待,同时电池也采用租赁的模式,节省消费者成本。这一服务推出后获得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被认为是未来电动车电池管理的最佳模式。CTC技术将电池和底盘捆绑,正是“车电分离”的反面形式。然殊不知,与蔚来“车电分离”项目合作的,还是宁德时代。看来对于电动车的未来,宁德时代不仅仅只有一点思考。

动力电池应该去哪?宁德时代已经做了两手准备。正如当初在选择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的时候,宁德时代选择了全都要,靠着两条腿走路在几年内超越了比亚迪一举成为了全国第一。这一次,究竟是“车电分离”还是“车电合体”,宁德时代依旧选择了双管齐下。

动力电池市场的硝烟依旧弥漫着,未来趋势仍然扑朔迷离。只有真正使消费者获利,且成本能够控制的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不过不论最后哪一种形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都是我们中国自主企业的创新技术,通过残酷的竞争锤炼的是我们自主品牌的硬实力。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可以站队选择自己所看好的技术,但是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现在看起来毫无亮点的创新。说不定现在的不起眼恰恰是将来的主流。

不知道大家更看好哪一种新技术呢?欢迎在下方与我们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