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至巅峰便走下坡?电动网约车生存现状分析
如今2020年已至末尾,从全面的市场销量来看,虽然上半年对汽车市场冲击明显,但下半年的恢复使得销量市场实现了较大的转变。但相比之下,运营车辆的转变远没有私人市场那么大,甚至部分网约车平台乃至模式,正举步维艰。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20年上半年,网约车出行率同比下降了约50%以上,一些平台只保持了20%左右的订单,网约车销量也同比下降了65%。
反观2018和2019年两年,彼时正是新能源网约车的爆发期,2018年上牌量14.3万辆,2019年达25万辆。短短2年就增长了约40万辆,一度让众多资本挤进市场,大量的资本涌入推动,让网约车司机这个行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同时也让本就不大的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
而后,由于一系列安全事件的发生以及市场的调整,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出台对非合规车辆的管理措施,平台也开始针对配额进行限制,鼓励经营性租赁来限制融资租赁,这才遏制了市场泡沫的进一步膨胀。
然而,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终究是让这个本就趋于饱和的市场,蒙上了一层阴霾。最明显的一个变化,2019年只要你是网约车平台,找一个资方那是简简单单的事情。而今年,只要你是网约车平台,那就没几个资方愿意搭理你。这既是疫情的影响,也是冷静下来后,众多投资方对网约车平台的重新评估与冷静思考。
不说新兴网约车平台(也没几个),就以当前的网约车平台为例:曹操出行通过转变经营模式,由自营转变为承包,让20多个城市实现盈亏平衡。而云度则利用政府资源,在福建地市做了一个整合网约车、出租车和微公交的整合,形成了一个比较好实现盈利的样板。由此可见,积极求变成了目前网约车平台的唯一出路。
出行场景在网约车平台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车辆定制化,二是补能模式上。
前者有两种,一是比亚迪与滴滴的合作的D1车型,它基于平台提供一些数字化技术,来不断满足后排乘客乘坐的舒适性。这当中,少不了滴滴海量的大数据支撑,也少不了比亚迪的技术支撑两者通过数据的集成、技术的降本,打造出更符合共享出行需求的车型,既优惠了消费者,也惠及司机。
另一种则是体现在出行模式打造之上,就以最近的享道出行为例。享道出行由上汽集团提出,阿里巴巴和宁德时代共同投资,在其完成了超3亿元A轮融资之际,也同时宣布了“全场景智慧出行综合体”布局的完成。该布局中,包含了网约车、企业用车、个人租车和出租车业务等多个场景的覆盖,意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出行解决方案。
后者的补能之争,说的其实是新能源汽车如何充电的问题。这里面,既有换电技术,也有充电桩建设的问题。从效率上看,最早一代场站换电约3分钟,从入位到出位大约5分钟,目前整个过程能缩短至90秒,大约等同于加油的时间,大大领先于充电技术。但是从成本上看,两者无疑不在同一层次,而且换电技术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比如不同车型之间无法兼容、网点少、成本高等问题。因此,目前而言在换电与充电之间取平衡点,成了主流的做法。
其实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的本质都是给予用户更好的出行体验,这也是继资本推动网约出行之后的一种行业沉淀。只有持续的资本推进,持续对行业和用户体验保持关注并随之做出改动,才能更好地从这个“新兴行业”中存活下去。
如同云度新能源汽车副总裁苗凤高所说,分时租赁其实跟过去的共享单车有点类似,一方面资本的推动,导致行业没有真正沉下心去,把模式走到相对能够实现盈利的阶段。最关键的点还是这个模式其实走在了市场的前面,等到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市场推广发展到一定阶段,共享出行才会再度火起来。
更为关键的是,分时租赁其实消耗了不少社会资源与资本,但目前的价值却并不大。一边是客户的接受程度不高,另一边是企业收益存在极大阻碍,这些都导致分时租赁前景堪忧。更何况,分时租赁还存在运营成本高的问题。简单地统计一下,投入车辆成本、人员运营管理、以及对车辆的清洁充电成本等都是阻碍分时租赁实现盈利的大头。
诚然,从市场表现和政策推动来看,分时租赁拥有很大的潜力,但就如同当初的共享单车一般,不是没有需求,而是该行业领先于市场,以至于配套行业没有跟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迟迟没能改变过来。综上所述,起码就目前而言分时租赁方式并不适用。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网约车市场依然很有潜力。一是人们的出行习惯正在逐渐改变;第二是政府的引导和行业的发展,以及电动车在运营领域的优势,都会带来好的前景。而随着国家加大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包括出租车在内都会在未来2-3年的时间里进入电动化的快速通道,届时,新能源出行平台或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