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生产55万辆汽车,特斯拉未来的前景如何?
很多已经提车的老车主都说特斯拉降价割韭菜,从第一批的37万加税,到现在25万无需购置税,中间也只不过间隔了一年时间,30多万加上税费保险,让一台进口Model 3(参数|询价)标准续航的价格突破了40万大关,尤其是那些十月一降价之前提车的车主,因为正好赶上特斯拉EAP限时开放,不少车主听了销售的忽悠,再加上EAP活动错过等一年,稀里糊涂的就付了钱,结果没几天就降价了,那些七天之内的车主还能退车或者不退车领取三年的免费超充,而超过七天的车主只能认倒霉,短短几天,血亏几万。
可是大家反过来想想,特斯拉频繁的降价,最终受益者是谁呢?那不就是那些没买的潜在用户吗!其实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任何一款车都会随着大众的普及而越来越便宜,特斯拉也不会例外,当然特斯拉的降价是基于供应链、国产化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随着明年生产30万台的计划来看,Model 3的售价还会进一步降低,而且从车身大小来看,Model 3本来就是一台标准的A级车,20万左右的价格好像也挺合理。
如果轮品牌调性,品牌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豪华和平民”之分,真正之前的是产品的背书,而不是特斯拉这三个字,虽然在国内车圈一直有着一线豪华品牌和二线豪华品牌、合资、国产几个类别,但特斯拉好像一直没说自己属于豪华品牌,也没有被豪华二字所束缚,非要把自己的车和什么车做定位,反而是一些考虑BBA 34C的人买车前都会或多或少的考虑一下Model3 。
按照马斯克的性格,特斯拉对产品的定价就是,我造出来的成本高我就卖的贵,等我大批量生产了,成本低了,我就降价,只要能保证我的利润,我就卖便宜点。我就是要做我想做的样子,仿皮内饰,没仪表盘?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本来就不是卖内饰的,也不只靠卖车挣钱,回家造火箭一样赚的盆满钵满。
怎么讲呢,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豪华车与非豪华车的概念一直就很明显,就如同欧洲人骨子里的贵族与非贵族之间的阶级差异,马斯克的理想就是造更多人买得起的特斯拉,一举拿下燃油车市场,当然,你有钱你就买Model S(参数|询价)/X,没钱的就买Model 3 ,但是按咱国人的想法来看,40万的特斯拉才叫特斯拉,25万的特斯拉就是小电动,降价几万你就说我割韭菜,其实你想想,那些花60万买EQC的人才是真正的韭菜,60万的车,车标就值40万。
逐渐弱化的品牌光环
随着特斯拉的售价越来越入门,对于特斯拉来说也未必都是好事,销售额上去了但自己的品牌价值也会随着降价而不选下探,就像你前几年,听到特斯拉就会感觉是个高端牌子,100多万的大电动,现在听到了特斯拉,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20多万的Model 3,虽然Model3在北美地区已经可以把34C吊起来打,在国内也能保持月销过万,可是Model X(参数|询价)和ModelS呢?2019年全年,X和S的销量还能勉强到六七万,Model 3的销量差不多30万台,可是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Model S/X的交付量只有1.22万台,Model 3交付 7.62万台,整体占比不到Model 3的六分之一。
随着Model 3越卖越便宜,对特斯拉内部来讲未必全都是好事。现在大家都在关心Model 3的销量,觉得它在欧洲北美市场都能打得3系满地找牙。在中国国内也能月销过万。可是Model S、Model X呢?大家还关心吗?2019年全年,Model S/X销量不到7万台,Model 3销量差不多30万台,Model S/X加起来还不到Model 3的1/4,2020年Q1,Model S/X交付1.22万台,Model 3交付7.62万台,这时候的比例已经扩大到1/6了。
是让Model S/X卖得更便宜一些,获得更多中高端用户的订单?还是让Model S/X植入更多更先进的技术,保持特斯拉高逼格高科技的形象?特斯拉选择了同步进行,一边主打高端,一边刷量,一边推出三电机,百公里加速两秒的Model S Plaid版 ,未来还有20万美元的Roadster(参数|询价)2即将发布来拉高品牌价值,另一边降低成本主推Model 3,再加上身后有SpaceX撑腰,就算Model 3后面真的只卖到19.99万了,特斯拉的品牌光环依旧存在,甚至还会抢了凯美瑞(参数|询价)、迈腾(参数|询价)的饭碗。
所以说,Model 3就是一条“鲶鱼”,搅动了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氛围。以前Model 3卖30多万的时候,国产纯电动还可以依靠价格优势搏一搏。现在Model 3已经跌至25万,未来很可能就跌到20万以内。价格差没有了,国产纯电动轿车怎么办?之前是27万的低配Model 3和28万的高配比亚迪汉(参数|询价)怎么选?现在变成25万的Model 3和28万的高配比亚迪怎么选?以后可能会变成22万的Model 3和28万的高配比亚迪怎么选?........
所以,摆在国产电动车面前的就两条路:要吗比价格要么比技术。可是短期内,技术这块,特斯拉几乎拿捏的死死的,这几天北美地区正在内测FSD全自动驾驶,已经可以完成90%的无干预驾驶,如果明年在国内更新,你先别管好不好用,你就看我有没有就完了。怎么办?拼技术拼不过只能降价了。像Aion S(参数|询价)、几何A(参数|询价)这样的,超过15万怕是没人愿买了吧?
还有前两天刚刚发布的大众ID.4,长续航25万起,价格和Model 3高度重叠,500km的续航吊打乞丐Model 3 ,可经过实车评测,新车中控反应迟钝,整车不支持OTA升级、用的鼓刹还美名其曰适应国情,加上大众油改电的骚操作,这车虽然有大众爸爸的加持,但前景依旧堪忧,同样的价格没有理由不买一台技术成熟的Model 3,而且大多数特斯拉车主在乎的根本不是续航有多久,而是特斯拉的充电环境,所以大众的续航算盘应该会落空。
不管怎么评价,上海引进特斯拉确实是一家好事,那就是大大地推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可以想想,如果仅仅依靠中国品牌,由比亚迪领导、吉利、广汽新能源、上汽、蔚来、小鹏、威马、理想这些,中国的消费者,愿意那么快去接受新能源车吗?特斯拉自身作为一种参照物,既引进了技术,又能让消费者们有一个参考——核心指标有差距或者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中国品牌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