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的来临,国内汽车市场在早几年就掀起一股7座SUV热潮,像风光580、传祺GS8、哈弗H7L、长安CS95等比比皆是,在销量上取得短暂的风光时刻。对于目标消费者而言,第三排座椅平时可能用不上,但需要的时候必须要有。

在这样的热潮下,为了更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有不少5座车型纷纷推出7座版本,像宝骏560、哈弗H7L等车型。但事实上,7座SUV的第三排使用率是极低的,连汉兰达的第三排座椅都未能提供一个舒服的坐姿,更别说那些紧凑型SUV的身材却塞进7个座位的车型。

随着时间的转移,消费者觉得7座SUV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实在,尤其是自主品牌,很多都是采用MPV改进而来,或者有些车型根本达不到一个标准7座SUV的水准,自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慢慢沉沦。

7座SUV并非“万金油”

汉兰达被称为7座SUV的标杆之作,但有多少人是打着二胎的旗号,或者是冲着7座的设定去购买的,相信这部分消费者只占少数。论外观、空间、动力、配置,汉兰达没有一样能达到同级之最的水准,但当所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却爆发出全面的均衡实力以及性价比优势,加上丰田的口碑和品质保障,这才是它这么火爆的原因所在。

而且,汉兰达的第三排空间真的不算大,更多的只是应急功能,只能短距离乘坐,且对身材要求比较高。由于采用2+3+2的座椅布局,第三排乘客进出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单薄的座椅在乘坐舒适性上又不如奥德赛等MPV车型来得那么舒服。

另一方面,大部分SUV为了保证良好的通过性,通常采用后独立悬挂,这对于5座SUV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它们后轮上方一般是后备箱。但对于7座SUV来说,则会影响到第三排座椅的高度必须要升高,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7座SUV第三排座椅的坐姿就像是蹲着的,特别难受。

除此之外,7座SUV第三排的实用性也被很多用户所吐槽,大部分7座SUV在宣传推广的时候难免会与“一家人”、“出游”等关键词挂钩,但事实上又面临着众多困扰。安排小孩坐第三排吧,没有大人照顾又不够安全;安排老人坐吧,上下车又极其不方便;万一真的一家人满座出行,后备箱空间也不足以放下一家人的行李,倒不如开两辆车出去更为方便、舒适。

再加上有些地区规定,7座车型必须要在侧面喷涂相关信息,瞬间就给人家货车的既视感,还得两年一上线年检,又麻烦、又费钱。综上所述,很多车主在购买7座SUV后呈现出后悔的表态是有理由的而且是合理的。

需求升级催生的A+级SUV

所以,7座SUV的整体表现在最近呈现出疲软状态,从每月SUV销量前十五的榜单中不难看出,都没有一辆真正意义上的7座SUV,即使是奇骏车型,5座车型也是占据大部分的销量。除了汉兰达,无论是风光580、传祺GS8,还是福特锐界,卖得都不咋地,7座SUV开始式微。

事实上,这些购买7座SUV的车主们,更适合的是一辆MPV车型或者合适的5座SUV车型,空间和舒适性才是他们更看重的点。绝大多数情况下,一辆标准尺寸的紧凑型5座SUV已经够用,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显然,大5座SUV更宽敞、舒适的空间表现,更迎合当下消费者对“大”的需求。

于是,产品力和空间表现接近B级SUV,而价格又能媲美A级SUV的“A+级SUV”细分市场异军突起,成为汽车市场中的香饽饽,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像长安CS75 PLUS等更是成为爆款的存在。对于车企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从销量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像长安CS75 PLUS、荣威RX5 MAX等车型的推出,为自身系列的车型销量提振起到很好的作用。除了外观、配置、动力上的升级,车身尺寸和轴距的加长,采用大五座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带来升级品质的车内体验。销量的同比增长,也证明新时代消费者需要这样的高半级SUV,接纳程度也是空前高涨。

品牌向上的良好过渡

一提到自主品牌,总是绕不过“SUV”这个领域,的确,这就是他们最擅长也是最为骄傲的细分市场。以至于在10-15万售价区间内,自主品牌的SUV车型多如牛毛,且大多数都是紧凑型SUV,在众多消费者眼中,自主品牌SUV的价值就值这么多钱,一旦超过15万的售价,还不如咬咬牙去买合资SUV呢。

像长安CS95、传祺GS8、荣威RX8等车型售价区间去到20万左右,虽然承载着品牌向上的任务,可产品的定位与品牌自身的溢价能力严重不符,只出现过短暂的光辉时刻,在三大件上还是与合资品牌车型有一定的差距。毕竟,随着购车预算的上升,用户对于品质的追求是越来越高的。

Nice车观:品牌的向上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一直以来以低端产品示人的自主品牌,突然往将近20万的中端SUV产品发动攻势,一时间是难以让消费者所买单的。反倒是“A+级SUV”市场的兴起,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无论是价格还是产品体验都相对于原本的A级车型大幅提升,而这个幅度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品牌的向上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既然从A级车型跳到B级车型之路失败了,那么不妨尝试先从A级车型跳到A+级车型,待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得到提升后,再从A+级车型跳到B级车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许是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