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网友的设想不同,我们汽车媒体和厂商的关系并非是对立面的,而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毕竟,我们评测车辆的来源,大部分都是厂商提供的试驾车,我们的第一手信息也都来自于厂商。而汽车厂商也需要通过我们告诉大家他们的产品如何,并基于我们的反馈,对产品的不足进行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市场。所以,某种程度来讲,我们和汽车厂商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汽车的产品力越来越好。

前面也说了,我们的第一手信息或者说最准确的消息来源,永远是厂商的官方消息。但,在参加媒体工作的这么多年,我们也遇到过一些“耍小聪明”的厂商(PS:文中所有图片均为演示,非特指):

一、别说问题,有问题就是试装车

我们在参加全国试驾会的时候,非常偶尔的情况下会拿到试装车来试驾,一般这种情况分两种:一种是像庆哥刚试的新奇骏(参数|询价)那样,重磅车型在国内上市前想邀请一些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媒体,用我们的经验给他们一些建议,好让厂家继续调整;另一种,就是厂商想在上市前让消费者了解这个产品,但真的来不及生产商品车了,就只能拿试装车给我们先大概的了解下这个产品如何,后期会拿正式的量产车借给我们深度试驾。

因为是试装车嘛,所以必然存在着一些小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一般是避而不谈的,因为量产时肯定会改进。但有些厂商就利用我们的善良,试驾会提供的明明就是商品车,但公关媒介为了不出现负面内容(当然,这是他们的职责),我们一说这车有什么问题,他们就推脱这是试装车,上市后肯定会调整的,希望媒体不要报道;另一种,则真的是常年拿试装车给我们试驾,因为厂商不舍得“浪费”商品车,一般我们试驾过的商品车是卖不出去的,或者要打骨折出售。这种厂商就真的是有点小家子气了,一场试驾会那么多钱都花了,偏偏要在最关键的产品上省钱,我们试试装车的意义何在呢,又要传递给消费者什么信息呢?

二、是,这些问题我们也发现了,我们后期OTA

现在进入了电动化时代,上面这种玩法也进化到了2.0版本。现在不是什么都讲究OTA嘛,像我前段时间刚试的福特领裕(参数|询价),连变速箱和ECU都可以OTA升级了(以前也可以升级,但要去4S店才行)。这也给很多厂商新的话术,一跟他们反映什么问题,他们会很干脆地承认,但同时也强调他们会后期OTA升级改善,希望媒体不要在内容上有所体现。

对此,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既然知道了问题为什么不现在就解决呢?而且根据我们对厂商研发流程的了解,开发新品的时候投入的资金和人员是最多的。而产品推出市场后,我不否认会有人员继续跟进这个项目(不少品牌则干脆解散项目组),但投入的资金和人员和开发新品的时候绝对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机制下,一开始都调不好,指望后期OTA升级改善,概率有多大呢?

三、越来越多的特调车出现了

我们近几年还发现一些品牌的套路更深,为了应对我们不同的测试项目,干脆给我们不同的特调车。大家在网上看到同一辆车,有的媒体说加速厉害,但油耗偏高;又有的媒体说加速一般,但油耗很低。这有可能并不是媒体的问题,而是厂商提供的试驾车本来就是不同的调校。这种情况在疫情期间,不能大规模举办试驾会的时候比较好操作,因为全国试驾会,我们换车开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现。

其实厂商在汽车标定的环节,是会有很多不同调校的试装车出现的,比如有的油耗低,有的加速快,有的刹车距离短,但最后他们的工程师会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最终的取舍,调校出一辆有一定特性的车,这就是商品车了。但因为我们在借车时,部分厂家会跟我们沟通要做什么内容,比如我们说要下赛道,他们就会给一辆加速快,刹车好,但油耗表现可能一般的车给我们,这样我们测试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

四、后钢摆臂涂银色,骗我们是铝合金

这件事发生在我入行后不久,那时候厂商还没那么多套路。但就在一场试驾会,厂商的PPT写着某车的后悬挂采用了铝合金摆臂,而且你低下头看,它确实是漂亮的银色,尽管它打孔了,但苦于没办法验证,所以只能将心头的疑惑压在心底。但一部分较真的媒体,拿到试驾车后就立马找了块磁铁吸了一下(因为当时铝合金下摆臂还只在一些高端车型上出现),这才发现它其实是钢的,所以引发了群体打脸事件。自此之后,不少媒体出差都被逼的带块磁铁去,就是怕再遇到这种情况。

说到带设备,我们现在试车带胎压计也成了常态,因为很多厂商的试驾车胎压都是不准的。工程师辛辛苦苦标定了一个标准胎压,没想到活动执行公司压根不在意,直接导致很多媒体试出来的底盘特性和工程师调的是不一样,其实厂商也是挺冤的(换个角度也不冤,毕竟也是因为它们试驾环节的细节没有把控到位)。

五、车内做除臭处理

这个我们之前说过很多次了,我们拿到的试驾车,如果有味道那这车是真有味道;但是如果我们试驾的时候,车里没有味道,那也不能说明这辆车就没有味道。因为据我们所知,厂商给我们的很多试驾车,都是请专业的除味公司处理过的,甚至经销商摆放在展厅的新车也是处理过的,目的就是不要让异味影响,毕竟很多消费者对内饰味道这方面还是非常敏感的。

六、参观的工厂永远是最先进的

我们除了试车之外,也经常会被厂商邀请去参观他们的工厂,每次去都跟听天书一样,这倒不是说我们听不懂,而是他们吹得太天花乱坠了,仿佛他们的工厂就是世界第一一样。所以为什么你们经常看到参观工厂的内容,都觉得这个工厂很厉害。

但参观的工厂多了,就会发现每个工厂其实都差不多,只是每个工厂的标准不同,而且可能有个别的实验室是某个厂商独有的(但这些生产标准厂商是不会公布的,个别实验室也是保密的,别的厂商不知道,这部分可能才是商业机密或核心竞争力)。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厂商只负责制造汽车,并不制造生产设备,所以这些机器绝大多数都是采购的,而全球顶级的供应商也就那么几家,大家可不就差不多嘛。当然,这个差不多指的是一线大品牌,部分资金确实不足的,可能会采购同一品牌的第二梯队产品,不过这些品牌也已经被淘汰的差不多了。

七、厂商不公布数据,我们也没办法

最后一点,也是我们被网友骂的最惨的。网友认为我们媒体就应该曝光全天下所有的“黑幕”,所以央视315没有曝光特斯拉,就被网友骂惨了。但事实上,特斯拉从来没有像我们媒体公布过任何数据,尽管我们对它一直说是消费者开车问题才导致事故的说法很不齿。毕竟普通商品还有防呆设计呢,特斯拉怎么就不反思一下,有什么改进空间可以让消费者不误操作呢?

说到这里,可能部分网友又要说了,我们好像就认定是消费者误操作一样。事实上,我们也不能确定,但就像法律上疑罪从无一样,在没有确切的证据前,我们也不能替消费者打包票他们的操作就一定没问题(毕竟只有特斯拉掌握着后台数据),前面也说了,我们的信息来源最准确的一定是厂家的,问题是现在特斯拉不公布后台数据,这让我们媒体很难办。没证据又不能说是特斯拉的错,不说又会被网友骂,所以我们就变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