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低至4.4L!宋PLUS DM-i上市,14.68万起
说到比亚迪,你会想到什么?动力强?加速快?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省油似乎都不是大部分消费者关注比亚迪混合动力车型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款最新推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SUV,或许会改变大家对比亚迪的印象。
宋系列作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自主紧凑型SUV,是比亚迪的销量担当,其全新细分版本宋PLUS DM-i(参数|询价)更自曝光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大量消费者的目光,如今以14.68-16.98万元的售价正式上市,自然也使其成为近期热度最高的新车之一。
作为宋系列车型的最新成员,宋PLUS DM-i在外形设计上与去年上市的宋PLUS纯燃油版车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虽然都采用了比亚迪最新的“龙魂”设计风格,但宋PLUS DM-i采用了尺寸更大且内部点阵造型稍有不同的六边形进气格栅,前包围两侧进气口造型更加简约,轮毂造型也采用了层次感、未来感更强的低风阻双色刀锋造型。
内饰部分,宋PLUS DM-I的中控造型设计也基本与纯燃油版车型保持一致,仅有的视觉差异就是采用了专属的日蚀蓝与苍穹灰搭配的浅色包覆材料,以及在仪表盘和车机上新增的混合动力系统信息。
在尺寸达12.8英寸的可旋转悬浮触控屏内,安装了全新的DiLink 3.0智能网联系统,采用了全新设计的HMI界面设计,支持基于科大讯飞技术的智能语音识别控制功能以及全新的手机应用控制、NFC车钥匙等众多联网科技配置。
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行人识别/保护系统、全速自适应巡航、交通拥堵辅助、车道保持辅助、盲区监测、变线辅助等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与驾驶轻松度的辅助配置也是一应俱全。
不过,作为比亚迪首款全新DM-i超级混动SUV车型,宋PLUS DM-i的最大看点当然就是这一套全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了。
在此之前,涡轮增压发动机与高性能驱动电机的组合,为比亚迪混动车型带来了强劲的性能;而这一套全新的DM-i超级混动系统,则为比亚迪带来了省油、环保方面的巨大进步。
在燃油发动机部分,宋PLUS DM-i将会搭载全新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这是一款专门为超级混动系统研发的全新发动机,采用了阿特金森循环设计。虽然这款发动机只能输出最高110匹马力以及135牛·米峰值扭矩,但热效率却高达43.04%,使其成为目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发动机之一。
全新的EHS电混系统为宋PLUS DM-i提供了两台拥有体积小、功率高等提点的全新电机,通过与燃油发动机的协同工作,提供EV纯电模式、HEV串联模式、HEV并联模式与发动机直驱模式共四种行驶模式,使宋PLUS DM-i能在所有路况都能以效率最高的状态工作,最终实现亏电状态下也可达到4.4L/100KM的超低油耗。
而比亚迪近年备受好评的刀片电池也被应用到宋PLUS DM-i身上,并且是超级混动专用的功率型刀片电池,容量按照配置不同分别达到8.3kWh和18.3kWh,可提供51KM或110KM的纯电续航里程,而刀片电池较普通三元锂电池更高的安全性也使宋PLUS DM-i变得更加可靠。
宋PLUS DM-i上市之后,它将与来自日本的合资品牌油电混动SUV展开竞争。
相比于动辄十几二十万起售的合资车型,宋PLUS DM-i 14.68-16.98万元的售价绝对称得上是“杀手锏”,亲民的售价加上比合资对手更加丰富的科技配置让宋PLUS DM-i获得了显著的性价比优势。
而与此同时,容量可达18.3kWh的刀片电池组更使宋PLUS DM-i获得比合资对手更长的纯电续航里程,可在日常通勤的过程中有效减少启动燃油发动机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燃油。
除此之外,作为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宋PLUS DM-i在购车时也可获得免购置税和使用新能源牌照等优待,相比于在绝大部分城市都需要使用燃油车牌照的日系混合动力车型,宋PLUS DM-i也在上牌的便利性方面存在优势。
而在面对同属自主品牌的新能源对手时,DM-i超级混动系统在油耗方面的优势变得更加明显。诚然,在工信部的综合油耗数据中,宋PLUS DM-I 4.4L至4.5L的百公里油耗无疑是难以和其他插电式混动车型动辄2L以下的油耗相提并论;但后者的超低油耗是建立在电池电量充足的前提之上的,倘若电池处于亏电状态,DM-i超级混动系统的稳定低油耗将会成为两者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
另外,在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车型之中,比亚迪自唐DM(参数|询价)、秦DM等车型开始,通过强劲的动力性能和个性前卫的外形设计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在多年的市场实践中,比亚迪在混合动力系统方面的技术实力有目共睹,这使宋PLUS DM-i在品牌知名度与认可度方面又获得了额外的优势。
有了设计、技术与口碑的多重优势加持,再加上诱惑力极强的售价,教授相信这款带来全新使用体验的宋PLUS DM-i,将会延续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成功,并将对日系合资油电混动车型形成较大的压力,有机会从日系品牌手中抢走不少原本属于油电混动车型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