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随着小米的一纸公告和一场发布会,一只飘在天上许久的靴子终于落地了,小米造车实锤。公告中还给出了三个瞠目结舌的信息:

1、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

2、十年投资100亿美元

3、小米汽车为小米全资子公司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至于大家都非常重视的雷军亲任CEO,其实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的重要。

因为对造车这件事来说,雷军这个小米缔造者亲自挂帅精神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想要造好车,雷军必然需要寻找资深的汽车行业人才来管理公司。让我们再等等未来小米新公告关于实际人事任命的进一步披露吧。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在发布会上除了上面这句特别鼓动人心的宣言之外,小米还透露了几个重要的信息,非常值得大家仔细玩味一下。

■ 造车决定的原点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2021年1月15日,小米董事会正式建议研究电动汽车的前景。从1月15日到现在的75天时间里,小米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因此,这段时间关于小米要造车的消息才如此甚嚣尘上,中外媒体都频频爆出大量小米造车有鼻子有眼的消息。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但是,要让我相信,小米造车就是这75天之内做出的决定,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要知道小米名下与汽车有关的专利申请已经有超过800件,最早的能追溯到2012年。小米造车必然是经过了长期的战略思考之后,才做出的决定。百亿美金的长期投资,百亿人民币的先期投入,如此天文数字的的投入,仅仅在1月15日才开始谋划,谁都能看出来这不可能。

也许真的早在当年遥控玩具车的擦边球广告时期,小米就对造车蠢蠢欲动了。嗯,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原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此前对小米造车的回应: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 雷军的造车思考

雷军在谈论1月15日至今,做决定的这个痛苦过程当中,他主要思考的要点是:勇气、决心、体力、投入。我相信,最终做决定的这个过程的确有可能是发生在这最后的75天时间里。此前长时间对智能汽车行业的关注与先期投入已经慢慢累积到了一个要么立项,要么放弃的程度,不论是董事会还是雷军自己,都无法再继续忍耐小米与造车之间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和我一样全程看了发布会,还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虽然雷军关于造车的发言不可谓不煽情,但时不时下瞟的眼神还是证明了他在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提词器上的发言稿。

此外,雷军在谈到是否决定造车时的纠结的时候,话里话外隐隐约约也有一股“全网都在催我造车”的味道。

宏大的英雄主义情感叙事背后,往往更多的是资本不断扩张的现实欲望。在此前的各种报道中都曾提到雷军创业的思路是“顺势而为”,只是对于小米造车,我们并不知道多少是自己“顺势”,又有多少是资本层面的“形势所迫”。

当然,最终小米造车的决心已下。勇气、决心,我相信雷军是不缺的,从他的发言中也能听出来,这两个词说的非常坚决而顺畅。

后面体力、投入,可能才是雷军的顾虑所在。毕竟他看到过李斌亲力亲为的跑各个城市的车友活动,对于同样重视用户生态的小米来说,在产品投放早期,甚至是研发阶段,都会与用户保持密切互动。这方面,已经冗事缠身的雷总是否还能有足够的体力与投入来应对造车,的确是他自己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所以在发布会上,“为小米汽车而战”这句话相信雷总更多的是喊给自己的。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 信心的来源——钱!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钞能力是小米进军造车最大的底气,这是发布会上透露的内容。

108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余额是小米最大的信心来源。看过了这么多造车新势力的烧钱过程,也参与了近十家造车新势力的投资,雷军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吞金能力非常清楚,因此,直到手机业务做到全球第三,拥有过千亿的现金储备的这一年,小米才认为自己的手机业务护城河已经初具规模,可以开拓第二战场了。

当然这么多的现金储备除了是底气之外,也是小米要投入智能汽车的原因之一。庞大的现金必须寻找可靠的投资标的实现保值增值,否则很快就会被去年和今年各国央行发疯一样放出的水给稀释掉。这个时候,手里攥着超额的现金,那就是烫手的山芋,必须马上寻找可靠标的投出去,而小米目前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成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的确是消化当前庞大现金储备最高效的方法了。

除了钞能力之外,庞大的研发团队和现存的完善生态也是小米的底气所在。但相比之下,这两者并不是必要条件,毕竟现在的研发团队不是做汽车的。让消费者掏几万块钱,买台车配合自己现在的数字生态,即便对于米粉这也非常的疯狂。

再说了,虽然有这么大的现金储备,从手机研发到小米生态链上的种种产品,无处不需要钱。千亿资金看上去庞大,在官方的公告中能分给汽车项目的,不也仅仅只是十分之一。

■ 造车真的是个好主意吗?

说了这么多小米造车的正面思考,下面该开始泼冷水了。

首先,在发布会当中,有这么一页内容,笔者是不敢苟同的。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并没有这么多人希望小米造车,更多的人还是更希望小米造手机、甚至造房。

也并没有都认为小米一定能赢,因为前面输掉的真有不少。

这里不说那些不靠谱的,就说一个大家特别惋惜的造车半途而废的例子——戴森。

相信不少朋友已经都快淡忘戴森当年制造的那台电动车了吧。来,先给大家唤醒一下记忆。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当年戴森试制的这台电动车,近千公里续航,双200千瓦电机,四轮驱动,0-100加速4.2秒。将近一年以前,戴森在宣布放弃造车计划的同时,已经对外公布了这台已经完成研发试制的样车。可以说,看过这台车的每个人都会惊叹于这台车的先进程度。要知道,这些参数并不是出现在PPT上,而是去年5月份就落地的真实产品。

戴森在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动力密度电机方面都有雄厚的技术储备,同时在吸尘器、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方面的利润丰厚。当年戴森为电动车准备的资金规模也是8亿英镑,和小米的这100亿人民币的先期投入相当。

但是在造出成品之后,因为产品的成本高昂,价格可能远远超过市场承受能力。戴森老爷子也算异常果断,终止了项目,只是保留了电池和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利用造车期间积累的技术转战电池和机器人领域。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小米要想避免像戴森这样令人遗憾的结果,以下两关是小米必须要过的:

1、产品定义

这是小米在研发阶段最大的关卡,究竟要造一台什么样的车?

汽车不像消费电子产品,产品定义相对简单,但是汽车就不同了,定义的维度非常之多,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是适合米粉的?恐怕在进入产品研发阶段之前,这个定义阶段就能榨干无数工程师的脑仁。

从现在的舆论期待上来说,小米最有可能先期推出的产品大概率会是一台类似于Honda-e的高品质迷你智能汽车——这显然更符合人们对小米做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电动车的期待。

靴子落地之后,小米造车的下一步该迈哪条腿?

这种期待背后,有一个核心要素:小米汽车的第一款产品必须便宜。小米性价比之王的品牌印象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米粉们希望小米杀入汽车市场,期待的也是一台击穿市场性价比底线的产品。

小米造出的第一台电动车,要便宜,要好看,要好用——成年人全都要的毛病在消费电子产品端实现起来还是有可能的,但是在汽车产品方面,全都要实在是不太现实。

这对雷军和整个小米来说,都将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2、产能建设

如果小米成功迈过了产品定义这个关口,用2-3年时间、100-200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成功地研发出了一台广受欢迎的小米汽车初代目。那下一个关口也就随之而来了——产能建设。

产能是几乎每一个造车新兵的噩梦。对于小米来说,这一关同样不好过。

消费电子产品的供应链规模和汽车制造的供应链规模比起来,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但制造业,归根结底其实比拼的就是供应链能力,这方面小米要么聘请外援,要么找个目标收归己有。

同时,我们也让知道汽车的品控也不像消费电子产品那么好掌控,不要以为电子产品零件小,品控难度就高。其实恰恰相反,因为零件小,公差小,零部件要求更严格,所以在最后的总装生产环节,品控的难度相比于汽车反而不高。而汽车因为零件尺寸有大有小,公差大,实际上在最终的组装生产阶段,品控难度会非常高,看过特斯拉品控和做工的朋友相信都能理解这个说法。

■ 写在最后

以上这些只是笔者个人对于小米造车的一点浅见,想要看大家对小米造车消息的真实反映,我们不妨再看看股市。

然而,可能是之前“狼来了的故事”上演了太多次,31号港股开盘后,资本市场的反应可以说是非常平淡。小米股价小幅拉升了2.5个百分点之后,股价维持在26港币左右,距离今年最高时35港币的顶点还有相当的距离。

此外,让我们回到开篇的标题,小米的造车靴子终于落地了,那么穿上靴子的小米汽车下一步究竟应该先迈哪条腿呢?

人!抢人!这是小米汽车下一步的必然动作,从车企抢人,从车企的供应链企业抢人!想要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必须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学习的对象和渠道。雷军说小米学习能力极强,那么自然就会给自己找个好老师,现在处于汽车行业头部的这些企业,给你们的人力资源部门发预警吧,防火防盗防小米吧。

抢人之后呢?抢供应链,抢收购,不论是整车制造企业还是核心的供应链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小米汽车收购的对象,毕竟在小米汽车的整体布局上,汽车制造能力是最大的一款短板。而以发布会上小米要完全自己掌控造车的态度来推断,小米采用代工形式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所以收购、吸纳,进而形成自己的智能制造能力,这应该是可以预见的最具效率的方式。所以,股市上的亲们,擦亮眼睛,仔细分析,看看哪个整车厂或者供应链核心制造商有可能成为小米的猎物吧。

最后,电动邦对于小米造车的态度是:信心十足,难度不小。当然,我们也非常希望小米造车能够又稳又快,让我们共同期待小米汽车发布会上价格砸在大屏幕上的那一刻,再次引发一次行业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