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多车企将目光聚焦在汽车技术不同,长城汽车氢能战略构建了一个能源生态系统……

3月29日,长城汽车在保定哈弗技术中心举办氢能战略全球发布会。与众多车企将目光聚焦在汽车技术不同的是,长城汽车氢能战略构建了“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从制氢开始,一直到终端应用场景全覆盖,减少对外依赖,加速氢能商业化推广。

建设完整氢能源生态链条

长城汽车的氢能源战略以当前能源结构变革为出发点,深度聚焦“绿色+智慧”的出行理念,以“构建永续美好的氢能社会”为终极目标,助力碳中和的大计。

长城汽车副总裁穆峰表示:“如果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可达成100万辆的目标,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亿吨,这将极大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长城氢能源战略始于产业链上游发电、制氢。长城汽车新一代钙钛矿太阳能光伏技术,拥有打破世界纪录的20.01%光电转换效率。

随后就是对可再生的电力进行制氢,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为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存储提供解决方案,为移动和固定式能源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在制氢之后的应用层面,长城汽车推出一套国际领先的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氢柠技术。

在氢柠平台的加持下,长城汽车在氢能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储氢系统及关键部件等多方面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支撑氢燃料电池汽车真正实现高效率、高性能、长续航、全气候行驶和全领域应用。

氢柠技术的核心是3大技术平台:氢电平台、电堆平台(HS)、储氢平台(HP)。

氢电平台重点围绕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的动态特性,在线故障诊断,在线远程升级,智能化控制等进行自主迭代研发,具有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大功率,高功率密度的特点。

长城汽车自主开发的商用车110KW和乘用车95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已完成公告认证和整车搭载公告申请,氢能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续驶里程可以达到900公里和1100公里,将在多个场景下逐步取代柴油机,助力构建可再生的生态能源体系。

电堆技术涵盖大功率及高功率密度电堆设计和集成、高精密金属双极板、超薄石墨双极板及膜电极等核心技术和材料的开发,并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提升产品综合性能和产品的一致性及可靠性。

长城汽车电堆平台已开发完成第一代单堆额定功率150kW,峰值功率160kW燃料电池金属板电堆,功率密度达到4.2kW/L以上。

储氢一直是氢气利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内氢能行业需要突破的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长城汽车的储氢平台已经攻克了相关的技术,包括70MPa IV型储氢瓶、70MPa瓶口阀和减压阀,以及储氢系统的集成和控制。

核心技术攻克之后,终端应用也就有了保障。长城未势能源董事长张天羽表示:“今年,长城汽车将推出全球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并在全球率先完成100辆49吨氢能重卡应用项目落地;2022年,首支高端乘用车服务车队将出现在冬奥会的舞台上;2023年实现核心动力部件推广数量国内领先,2025年剑指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

目前,国内的氢燃料技术主要应用在商用车之上,而乘用车则以纯电为主,这是基于目前电力比氢气更容易获得的时代背景做出的抉择。未来,当氢能取代火电,甚至可以独立于公共电网而广泛存在时,氢燃料势必会在乘用车领域绽放,长城的前瞻性可见一斑。

大手笔投入

长城汽车在氢能方面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已经积累了数年,进行了大手笔投入。早在2016年6月,未势能源的前身——XEV项目组正式成立,开启长城氢燃料汽车核心技术研发。

2018年7月,长城全资控股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氢能,始于上燃”,上燃动力成立于2001年,位于上海市嘉定氢能港,拥有完整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与综合服务能力。这能看出长城汽车在燃料电池方面的决心。

截至目前,长城汽车已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氢能领域研发,未来3年内,长城汽车还将继续投入超30亿元研发费用,以达到万套产能规模,成为国内氢能行业领军企业。

同时,长城汽车分别在上海、保定、加拿大、日本、德国四国建立了五大研发中心,以“四国五地”的全球化研发体系,汇聚来自欧、美、日、韩、印、加等多国具有十年以上氢能领域技术经验的技术专家,组建目前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430余人的关键技术国际化研发团队,围绕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开展精准研发。

当前,氢能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站在产业风口。长城汽车凭借极具前瞻性的国际级一体化供应链生态和实现全场景应用的氢柠技术,站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起点,加速“终极能源”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