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一台卡车追撞上奔驰C200L,并且还推着C200L继续撞上前面好几辆小车,推行了几十米才停下来!

我们一贯的思维肯定会认为“小车被大车撞,听天由命”,但是C200L后排的孩子只是受伤,前排乘客无碍。

所以并非小车无法对抗大车追尾,后排车顶结构其实非常重要,也借着这个例子,给大家去聊一下豪车碰撞防护标准的那些事儿。

一、碰撞测试标准:会有很多朋友说,碰撞测试标准,是车厂安全设计最好的依据。一方面这话确实没错,但也要看具体车型。因为以目前的车身技术,哪怕是一台海外版的Polo(参数|询价)和飞度(参数|询价),都可以满足包括80公里追尾碰撞、25%偏置碰撞在内的所有严苛碰撞的要求,甚至获得IIHS最高等级安全评价。

图片
(2020款 马自达CX-30(参数|询价))
图片
(2021款 起亚SELTOS)

所以,豪华车,尤其是50万等级以上的豪华车(比如5系/A6甚至X5/GLE),还用这种十几万小车就能满足的碰撞规则,显然是没意义的。

图片
(2016款 本田思域(参数|询价))

作为豪华车,它的标准,肯定只会更高并且更超前。

比如2012年IIHS刚开始做25%偏置撞击的时候,德系豪华车当中只有奔驰C级(参数|询价)W204和E级W212能获得比较好的表现。

图片
(2014款 奔驰 E350)
奥迪A4和3系F30就表现不佳(F30在2016改款后特别强化了25%偏置撞击之后才获得满分表现),这就是当年奔驰设计“超前”的价值。
图片
(2012款 奥迪 A4)
图片
(2016款 宝马 328i)
记住一句话:碰撞测试的最大意义,是用来监督和推动“普通家用车”的安全性进步,而不是用来“审视豪车安全性”的。
但,这几年豪华车的“行业表率作用”有所降低,很多过去不该缩减却缩减了、或是该进步但没进步的情况都出现了,或许要让渡成本给新能源和智能化的研发吧。
如果哪天真的有机构,来一个“第二排车顶抗压测试”或者是“模拟土方车的80公里追尾测试”,很多豪车或许就会暴露缺点。
二、实际碰撞场景和伤亡情况的变化:
近十几年来,由于像25%偏置撞击等等的测试出现,普通家用车的安全性获得了极大的进步,比如海外的速腾(参数|询价)、卡罗拉(参数|询价)、思域等等(国内咱们暂不讨论)。
因此小车之间的车祸,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甚至死亡的概率,极大降低了。
但,汽车的安全,就此达到终点了吗?当然没有,汽车安全是没有止境的话题。摆在当今汽车碰撞安全面前的两个“大山”,一个是对于纯电动车的碰撞防护,第二个是小车与大车的碰撞防护。
纯电动车的碰撞防护,可以说是相比燃油车“全方位”的苛刻要求,各种最惨烈最苛刻的撞柱子、翻滚、侧撞、追尾之后,都得确保电池无恙,比我上面说的“第二排车顶抗压”和“土方车80公路追尾”防护的标准都可能还要高。
图片
图片
(2019保时捷Taycan(参数|询价)车身解析)
目前我看到全球最好的标杆,应该是保时捷Taycan。但价格比保时捷便宜很多的特斯拉,却同样有着不俗的实力。
图片
图片
(2018特斯拉Model 3(参数|询价)白车身解析)
至于“小车对大车的碰撞防护”,目前全球执着于研究的车厂太少,沃尔沃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厂家之一。
而大车能给小车造成最致命的伤害,又分成两种:大车侧撞小车,以及大车追尾小车。特别是“土方车”这种底盘极高的大车追尾小车,能直接越过后纵梁,撞击到后备箱的上半部分结构。
图片
(2015宝马7系(参数|询价))
所以你发现,精于研究“大车事故”的沃尔沃,从XC60(参数|询价)到XC90(参数|询价),甚至是轿车的S60到S90(参数|询价),整个车尾的钢材,几乎跟前排“一视同仁”用上了大量的PHS热成型钢(P.S.沃尔沃的“硼钢”也是热成型钢的一种)和UHSS超高强度钢。
图片
(2015沃尔沃XC90)
但其它豪华品牌,你却甚少看到这种“前后排一视同仁”的情况。并且我认为这种设计,就不要拿什么“材料厚度、结构厚度”来洗了。
图片
(2019奥迪Q8(参数|询价))
最简单的一点:厂家要真的重视后排安全,必然就会给后排最好的钢材,不然您去看看我上面说的Taycan和特斯拉这类电动车?厂家自己的做法可不会骗人。
三、研究大车的防护,真的有意义吗?
很多人说,小车被大车撞,听天由命吧!这句话,也是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
说它正确,是因为小车在动辄十几吨甚至几十吨的大车面前,确实脆弱不堪,各种小车被大车侧翻压扁、各种小车被大车“夹心饼”压扁,触目惊心,让人害怕。
说它不正确嘛,是因为绝大多数大车撞小车的事故,并没有那么惨烈。不是每次都是这种“夹心饼”的事故,否则假设小车跟大车一撞就团灭,那…… 估计也没那么多人愿意开车了吧。
图片图片图片
说了那么多,我就反过来问:难道真的有人认为,一台力帆320跟奔驰G63,在大车面前是一样的安全系数吗?
当然,不管小车再怎么提升安全性,在大车面前也只是提升了“生存概率”,而不是“彻底解决安全隐患”,毕竟动辄十几倍的物理重量差距,是不可能克服的,而那些真正开小车在大车面前作死的行为,也依旧不会得到拯救。
只是很可惜,过去很多豪车,在碰撞测试根本不完善的年代,却能看到它们有“余力”针对大车的碰撞做充分的防护,甚至对第二排的头顶结构也做充分的完善。
图片图片
(2019款宝马X5(参数|询价))
时至今日,或许是市场竞争导致利润降低,又或者是更多成本用于新能源和智能化。我们看到豪车的碰撞防护,在碰撞测试当中确实越来越好,但另一面就是,碰撞测试不测的那些部分,它们也似乎不再那么超前了。
嗯,说一千道一万,只用碰撞测试来要求自己的,那只能是“普通车”。而用最苛刻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突破工程新标准的车,才真正有能力、有魅力被人们称颂的作品。
最后,欢迎理性讨论,不喜刻意抬杠,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