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之前做新能源销量月度盘点的时候,你会发现榜单呈现典型的“三层分布”:

第一层是领跑者,特斯拉和五菱,各自以巨大优势赢得月销过万的成绩;

第二层是跟随者,包括源自本土的造车新势力和传统中国品牌,月销量分布在3000-5000台之间;

第三层便是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大众、宝马、别克都曾有车型上榜,月销量在2000台左右。

当然,还有很多月销量不超过1000台的车型,很难排到TOP的位置,短期看来,也难以影响整个榜单的格局。

所以,当一汽-大众推出ID.4 CROZZ(参数|询价)的时候,你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看得出一汽-大众这次是拼尽了全力。驾仕派预计这款车型在销量稳定之后,月销量应该在5000台-6000台的样子(这个销量目标等同于上汽大众ID.4 X(参数|询价)),放在当下的新能源车型排行榜上,算是合资品牌突破格局的存在。

如果你之前对于一汽-大众的产品,认为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绿牌车,那么现在有了。

价格区间为19.99万元-27.99万元的ID.4 CROZZ,和预售价一样,并无惊喜。而除了价格之外,更大的惊喜在于产品力本身,以及一汽-大众在展示这些产品力时的姿态。

首先是配置,除了早已知晓的400/550公里的最长续航,这次ID.4 CROZZ还着重强调了之前稳健的一汽-大众很少呈现的“炫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全新奔驰S级(参数|询价)上也采用了的AR-HUD增强现实系统,也就是将导航等关键信息直接投影在整个前挡上;一个是ID.Welcome智能迎宾功能,车主携带钥匙靠近汽车,VW标识和双侧灯带会依次点亮,营造出强烈的仪式感。

我记得在以前参加一汽-大众的上市会时,中规中矩是这家扎根东北的企业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一板一眼,而且缺乏幽默感。开幕跳舞-领导讲话-讲解产品优势-宣布价格-完事儿。而这次ID.4 CROZZ并不仅是宣布个正式价格,同时也基于之前的预售进行了首批正式交付。

在大屏幕上,一汽-大众罕见地吐槽了之前电动汽车的诸多问题,其中,“一年降价五六次,只把客户当韭菜”看得大家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

敢吐槽,就意味着“我没这样的问题”,罕见的姿态之下,一汽-大众呈现了强烈的自信。对于产品的自信不仅基于大众ID.4的确是全球战略级重磅产品,也基于一汽-大众对于客户痛点的真实认知。

就拿充电来说,大家也知道现下绝大对数充电桩是第三方运营,并作为城市服务配套资源而共享的。这也就难免会有诸如排队、坏桩、被燃油车侵占充电车位等因开放共享而出现的问题。基于此,一汽-大众选择了在使用共享设施基础上,自建充电站,以为车主提供优质的“第一手服务”。通过与开迈斯超级充电站的合作,ID.4 CROZZ的车主在手机APP上可以实现免费预约、地锁占位等VIP专属服务。

作为一名资深电动车用户,我对于这样的专属服务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

除此之外,一汽-大众这次在交付之夜上邀请了50位车主,实际上这50位车主也是通过招募而来的“王牌试驾员”,在上台的时候,车主由一汽-大众高管驾驶新车送至舞台,他们不仅只是参与上市和交付仪式,还将和工程师团队、品牌高管深度探讨ID.4 CROZZ以及参与自由试驾。

这种由蔚来所开创落地的“用户为中心”模式,我从不认为谁跟进谁就是“效仿”——我甚至认为,只有当整个汽车行业将之形成共识、成为行业标准并不断优化创新的时候,无论是开创者还是参与者,都是值得尊重的。关键只是在于:

用户是否是真的中心?你做的是否真的足够打动人?

驾仕小结:

整个上市交付之夜,我看到很多新的姿态,尽管呈现这些姿态的方式有时还是显得老套,比如文艺节目大可不必,直接相互吐槽脱口秀可能来得更爽;比如我觉得针对客户群体的描述略微宽泛,天下通吃之外,对于大众品牌保有车主应该推出简单粗暴的专属置换/增购政策。

巨头之所以是巨头,不仅因为在造车这门手艺上的精通,令他们更懂得如何达成机械与神经中枢的交流反馈,促成某种玄妙只可意会的操控爽感。更在于,他们有让新势力车企无可企及的存量用户池。

作为一个动辄年销量占中国汽车市场四分之一的强势品牌,庞大的存量用户池中,但凡动了心思买一台绿牌车的,只要把ID.4 CROZZ纳入备选之一,巨头在新能源时代的起飞,或许比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广阔。

正如ID.Welcome充满仪式感的LED大灯那样,它在灯带被点亮之后,大灯组的照射方向会缓缓抬起。就像是终于睁开双眼,抬起头颅,谦卑地等待启程。

之前,巨头们最缺的是产品。新势力们也承认,打的就是时间差——而今,南北大众ID.4出牌了。

巨头正式入局,2021年的新能源市场参与者们,无论大家是否情愿,

都请让一让。

文|赵小查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