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km续航电动车被打脸,几分钟充满电仅是纸上谈兵?
当新势力车企还在为1000km续航里程狂欢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泼了一盆冷水,他在2021中国电动汽车百人大会上表示: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车能跑 1000 公里,几分钟能充满电,还很安全,成本还非常低。那大家不能相信,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媒体发文表示1000km续航里程仅仅是一个骗局,而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则回应称认同院士的说法,但是用8分钟充满1000公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并且今年1000公里续航的车肯定要出来。多方言论之下,想必大家都想知道,究竟谁真谁假?
车企和电池厂家都推长续航电池
我们先来详细解读院士的话,他之所以认为不可能,判断基础就是近几年国内市场的电池技术都没有特别大的突破。他的原话就是,电池材料创新是非常要厚积薄发的一件事情,要长期努力的。因为我们要平衡比能量、寿命、快充、安全、成本等相互矛盾的性能指标——它们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某一位说,它既能跑1,000公里,又能几分钟充满电,而且还特别安全,而且成本还非常低,大家不用相信,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这些方面,应该说近年来没有特别大的突破。
而广汽埃安总经理认同院士的话,很重要的原因是清楚车企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推出续航达到1000km,且能在几分钟内充满电的纯电动车。
如今计划推出1000km续航电动车的车企已有三家,包括广汽埃安、蔚来汽车、智己汽车,同时宁德时代也表示正在开发BEV电池包,可以实现超过1000km续航。
目前,广汽埃安和宁德时代都明确表示电池充满电所需的时间,广汽埃安的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用8分钟就可以将电量充至80%,而宁德时代的BEV电池包可以实现10分钟快速充电。
这听上去似乎已经解决了纯电动车续航短和充电慢等问题。但背后的难题也不可忽视,例如电池安全性方面,仅有智己汽车声称自家的电池永不自燃,其它企业都没有表态,并且此前蔚来汽车还表示仅使用半固态电池,也就是说依然沿用了三元锂电池结构,仍然存在短路自燃的风险,只是这种风险会比当下常用的三元锂电池低很多。
不仅如此,关于充电条件,三家车企也没有提及,虽然车辆支持几分钟充满电,但充电条件不一定允许。
(智己汽车的官方材料)
实施快速充电比想象中难
电池充电快看似并不难,提升充电功率即可,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首先是电池技术上的难题,电池充电功率越大,就意味着流经的电流越大,而大电流会造成电池的活性物质脱落或者膨胀,使电池充鼓、变形,进而降低电池的寿命,提早报废,这样的代价,相信没有车主愿意接受。同时,大功率充电时,对充电桩电枪的寿命也会有影响。
不仅如此,使用快速充电桩,也会对我国电网造成巨大的负荷。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当所有人同时给车辆进行大功率充电时会是怎样的情况!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夏天时同一社区的家庭同时开空调,电网就会因为功率过大而造成停电,更何况上百千瓦的超级快速充电桩,这种电桩大规模使用时,只要充电的车辆较多,电网同样无法承受。
当然,针对电网承载问题,网上也有种说法就是国家电网已经在研究相应的策略,比如采用比较先进的V2G车辆—电网技术,将未来数千万台电动汽车变成一个个储能单元,或者是扩容电网和采取错峰充电等措施,从而平衡电网供需。但是截至目前,这些策略都没有正式落地。
成本也是一个大问题
还有一个是成本,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发现,续航达到1000km的电动车在售价上都不便宜,目前蔚来ET7(参数|询价)搭载100kWh电池的车型在售价上已经高达56.2万元,那么配备150kWh电池车型的售价上会更高,有可能去到65万以上。而智己汽车的车型虽然没有公布价格方面的信息,但从品牌的高端定位来看,相信旗下车型的价格也不便宜。这里面是因为动力电池占了很大的成本。
看上去价格比较亲民的就是广汽埃安的Aion V(参数|询价)了,此前广汽集团已经表示广汽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目前已进入实车量产测试阶段,首款搭载车型为AION V,并计划在2021年9月批量生产。而从AION V的定位来看,走的是亲民路线,现有版本的最高配也是售23.96万元。
但是,现款AION V采用的是三元锂电池,而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的成本要高很多,目前有关石墨烯材料电池的价格还没有太多信息,有消息称石墨烯材料的售价比三元锂电池贵几十倍以上。
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石墨烯材料也仅是处于初步研发阶段,据悉目前大部分生产石墨烯的企业都没有掌握大规模量产石墨烯的技术,即便有企业可以量产石墨烯材料,加入电池后也需要反复试验来保证电池正常工作。而研发和试验所需的高昂成本,通常在一款新型材料上会有所体现。换言之,未来AION V配备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后,价格可能会非常高。
其实院士并没有否认几分钟充满电的可能性,他主要是不认为目前车企有能力用较低的成本就能推出几分钟充满电,并且能行驶1000km的纯电动车,而是需要一定的时日研发。而从现有的市场环境来看,制造这类纯电动车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即便车企推出这种车型,不仅售价贵,而且充电也不会有想象中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