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套件上身,跟SUV比硬气,福克斯Active试驾
第 4 代福特福克斯(参数|询价)原厂在 2018 年 4 月登场之初,原厂就依据不同市场需求同步亮相五门掀背、四门轿车、以及 Wagon 旅行车。但有趣的是,当时欧洲除有 ST-Line 运动化车型、Vignale 豪华版本外,还首度推出以五门掀背加高的福克斯Active,后续更追加福克斯Active Wagon,这两个产品后续在国内也有导入(分别为福克斯 Active、福克斯猎装版(参数|询价))。
福克斯 Active 其概念就跟过去沃尔沃 V40 Cross Country(参数|询价) 相当类似,或者说初代的奔驰GLA(参数|询价) 也可视为 A-Class 的加高版一般。可提供比起一般掀背更高的离地高与视野,有着更佳的地形通过性,但是却不会像传统 SUV 有着高过 1.6 米的车高,因此更能对应都会区狭窄的停车限高、并且在操控上仍能有接近传统掀背车的驾驭感受。更直观的说,斯巴鲁由 Impreza 掀背衍生出的 XV 车系,更是一般品牌这类诉求中型掀背加高后成为 Crossover 或 SUV 的显著例子。
怎么这么高?Active 离地高与专属配件做出差异化
谈外观前,笔者首先说件有趣的差异,一坐进福克斯Active,笔者下意识就先猛调整驾驶座电动座椅的高度,心想「怎么这么高」,但最后却发现其实坐椅已经降至最低了!毕竟笔者自身的福克斯ST-Line Lommel 原先就较一般的福克斯离地高降低 10mm、车高低了 15mm,车高来到仅 1,465mm,相对而言是较为低趴且运动化的坐姿。福克斯 Active 却是反其道而行,不仅底盘离地高由 ST-Line 的 123mm、提高 40mm 后来到 163mm,车高来到 1,513mm、相较 ST-Line 高出达 48mm,更重要的是原厂强调前座坐姿提高 40mm、后座坐姿亦加高 44mm,这就是笔者一上车就察觉有明显差异的地方!
大家不要小看这 4 到 5 公分的差别,光是座高的差异,实际上就能在行车时带来与传统掀背不一样的视野。比如说行经高架道路,全车成员就更容易看到车窗外的景色,停车或市区十字路口、也减少驾驶需要前倾身体扫描车前左右的机率。对许多不便弯腰的族群,进出高度适中的福克斯Active 车室、亦不需「跌坐」,或像传统中大型 SUV 需要「攀爬」进入,都是福克斯Active 独特的产品特色。设定低于 1.6 米的车高,也跟马自达 CX-30(参数|询价) 的诉求类似,都是要符合如机械停车场最低 1.6 米的限高。
就全车尺码来看,福克斯 Active 的长宽高为 4,397x1,844x1,513mm,轴距维持与一般福克斯相同的 2,700mm,车宽加宽 19mm、车长则是比 ST-Line 多出整整 10mm。但会有这样的尺码差异除了离地高抬升外,其他多是因为加入 Active 专属套件带来变化、车身和内部空间其实跟一般的福克斯完全一样。
在 Active 的外观套件部分,前水箱护罩的中网采用 Active 专属雾面稜格,主要以 6 角形外突的格栅交错、暗藏 Active 的「A」字视觉,水箱护罩外框更多出黑色钢琴烤漆饰条包围。前保杠下方造型虽大致与 ST-Line 类似同样标配前 LED 雾灯组,但雾灯周围以雾银点缀,导入 Active 专属黑色抗磨材质,甚至前后轮拱、侧裙、后保杠都有外突的黑色材质包覆,这也是整体加长加宽的主因,而这些材质最下方都还有银色的前后下护板、银色防刮饰条处理,车侧更有 Active 铭牌验明正身,皆在粗犷中略带层次感。尤其加高离地高带来更好的前后进入角、离去角(虽然原厂未沟通详细数据),像笔者的 ST-Line 就常常在进出山区或停车场「磨到前保杠」,相信担心这点的人入手 Active 版是另一大解方!
Active 入门好动版采用「海鹰之翼」LED 昼行灯+卤素头灯、搭配 17 吋 5 辐双色铝圈(215/55 R17),至于高阶任性版则采用「夺目之镰」全 LED 头灯组整合 AHB 自动远光灯、18 吋 5 辐双色切削铝圈(215/50 R18)、甚至还多出 LED 尾灯灯条。车顶虽未有提供全景天窗,但是皆标配可承重达 75 公斤的黑色铝制运动车顶架、强调有做双重防水密封设计。
内饰多处 Active 专属蓝色元素,高阶配备确实有感
走进福克斯Acitve 的车内,对笔者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细节处却又略为不同。首先进入车内的姿势因提高座高更为从容,车内饰版从黑色碳纤维纹路、改为跃动蓝刷纹饰板,甚至车内也采用蓝色 Active「A」字样的专属标志皮布混搭座椅,座椅以蓝色缝线妆点,前座双侧亦有 Active 专属银色车门槛,展现其活泼轻松的户外风格。其余部分就与一般福克斯类似,不同于 ST-Line 黑顶篷的灰色顶篷带来些许空间开阔感,3 辐式方向盘也改为一般真圆式搭配下方钢琴烤漆点缀、相较 ST-Line 的平把式少了些握感与运动气息。
不过以顶规 Active 任性版来看,过去福克斯高阶车型备受好评的配备与元素依旧得见,包含 iACC、8 向电动座椅、HUD 抬头显示器、8 吋 SYNC 3.4 触控荧幕主机含原厂导航、自动防眩后视镜、双区恒温、10 支喇叭的 B&O 环舱音响、手机无线充电都是任性版的专属配备。(以台湾地区版本来看)就笔者长时间体验 ST-Line Lommel 的心得,我认为这代福克斯的 HUD 可显示速限与 ACC 等多种信息,出色隔音搭配 B&O 音响表现不俗,原厂导航图资更新频率虽然较慢、但在手机讯号不佳时仍能清楚定位,声控系统能在行车时快速调整收音机频道,仅手机无线充电使用时会略为发热。
乘坐空间也是这代福克斯的强项,此优点也延续至 Active,新世代 C2 底盘不仅车身放大,让笔者 178 公分乘坐有 2 拳膝部空间、半拳头部空间,也特别在后座中央底板的隆起降低,不仅让脚部更能够轻松舒展,乘员左右移动或后排乘座 3 人也相当轻松,后排也备有后座出风口与 USB-A/USB-C 充电孔,能够降至底的后电动窗亦带来出色视野。
不过,长时间使用下来笔者发现福克斯的椅垫明显偏薄偏短,这点在 Active 上并没有太大改变,后座略直挺没有椅背倾角可调。后行李箱为 375 公升、任性版因配有 B&O 音响缩减为 341 公升,后座椅背支援 6/4 分离,表现与一般福克斯完全相同,与动辄 400 公升容积的跨界对手相较略为逊色,但笔者也曾 5 座满载加上轮椅与助行器依旧能胜任。唯一较为可惜的是尾门门槛、以及后排倾倒后也有段差,Active 亦仍没有电动尾门配置。
3 缸涡轮动力获市场肯定,Active 底盘更多舒适与律动感
动力方面,福克斯 Active 并没有 1.5 NA 的版本,统一皆采用 1.5 升 3 缸 EcoBoost 涡轮增压引擎、并搭配 8 速手自一体,引擎本体具有 VDE 汽缸间歇技术、PFI 歧管+GDI 缸内直喷双喷射,动力输出同样是 182 匹/6,000 转、240N.m/1,600~4,500 转。这具 3 缸涡轮引擎抖动抑制出色,顶多冷天发车才会察觉些微的 3 缸震动节奏,整体而言算是 3 缸引擎中的优异作品。
悬挂结构不同于一般福克斯有区分扭力梁、SLA 多连杆两种后悬挂,Active 统一皆为 SLA 多连杆后悬挂,前/后控制臂转向座重新设计,减震筒、圈簧行程加高并调整参数,配胎相较 ST-Line 也改用较窄、且扁平比加厚的 Goodyear Efficient grip Performace 花纹。另外,虽然 Acitve 皆为前驱布局,但原厂也替 Active 在既有的「一般」、「省油」、「运动」模式之外,新增「防滑 Slippery」、「简陋路面 Trail」两种行车模式,算是选择 Active 额外的「红利」。
整体在一般道路开起来,笔者认为相较自身使用的 ST-Line ,笔者认为 Active 确实侧倾比明显,弯中左右的晃动也多一些,但这也仅是与 ST-Line 的比较,而且换个角度看其实偏硬朗的悬挂设定,Active 反倒多了些韧性与舒适 Q 弹的感受,就算坐在后座亦不会觉得路面冲击感过大,对大多数台湾用车族群而言是更为适切的设定。
与同级别跨界SUV对手相较,Active 不俗的动力表现,精准且轻盈的车头指向性,依旧带给笔者十足的动态乐趣,8 速手自一体的升档节奏绵密,也让其车速提升的相当迅速,优异与扎实的刚性亦让高速巡航相当沉稳。虽然悬挂行程加长,任性版搭配 18 吋胎圈在低速路感回弹稍微仍可察觉,笔者推测应与这套 EGP 胎壁偏硬有关,但这部分其实也依旧透露出福克斯车系运动化的本色,EGP 的胎躁也比 PS4 小一点。不过这具变速箱跟一般福克斯相同,在低速市区部分某些时候仍有些顿挫,受变速箱保护限制、换档拨片能够手动降档的控制权不大,还有 R 档转 D 档的跳档节奏较慢、回转时稍微要等 1 秒跳档完再补油门,是使用上必须注意的细节。
多了 2 个模式与离地高,福克斯居然也能这样开!
而福特这次也特别规画轻度地形体验场地,总计有包含大驼峰、大落差、穿越水坑、V 型沟、倾斜坡、S 弯道、直线加速共 7 个关卡,其中水坑的水深约 25mm,V 型沟则很好观察 Active 比一般车型更好的离地高。笔者分别以「防滑」、「简陋路面」两种模式各自体验,一开始以「防滑」体验时,会觉得车辆的 ESP 与刹车介入较多,即便经过倾斜坡、S 弯道,将油门踩深或方向盘转打幅度大一点,动力仍会被车辆限制、ESP 夹刹车修正的力度也比较明显,稍微「绑手绑脚」但也是较为平稳的设定。
图为大驼峰关卡。
即便福克斯Active 本身并不强调,但现场特别制造 25mm 水深的水坑,实际上也能从容通过。若调到「简陋路面」模式,除了 ESP 车身动态稳定系统介入延后,TCS 循迹控制防滑系统还会提高轮胎空转容许值、来甩去轮胎上的雪/沙/湿泥,实际切换后循迹防滑灯会亮起,不仅在大落差这类的泥地滑动会更为线性,在倾斜坡与 S 弯道刹车介入的时机较晚、顶多仅会「点」一下,让驾驶在泥地沙地让车尾有更多滑移、相当有乐趣,甚至会让人惊讶「原来福克斯能这样开」!但有了这些机能,并非是让你有恃无恐的开这款前驱车进行重度 Off-Road 越野,而是比起传统福克斯多了更多地形应对能力,主要是假日露营去非铺装路面烂路或类产业道路等都有更多余裕。
虽然原厂并未有沟通进入角屿离去角的详细数据,V 型沟一定程度显示福克斯Active 拥有比一般福克斯更好的进入角、离地高、离去角等元素。
Co-Pilot360 不能过度依赖,但用过真的回不去了
而这代福克斯另一大特点就是 Co-Pilot360 半自动驾驶辅助科技,但就笔者自身的福克斯长时间使用下来,其 ACC 车速的加减控制细腻、相当符合人自己控制油门刹车一般线性,低速 Stop&Go 系统能在 3 秒内跟车、3 秒后透过 RES 键或油门唤醒,LCA 车道置中维持的精准度与能对应的转弯幅度也不小,TSR 也会显示速限与禁止超车等信息,大幅降低笔者在长途行车时的疲劳与判读,虽然并不能过度依赖,也需要手施以力道让系统透过方向盘感应驾驶仍专注将手握持,但像机师一般也多出一些心力能监控周围路况,这些科技都是体验过就「回不去了」!
而 iACC 智能型定速巡航调节系统虽然是先进的科技,等于扫描到路标速限后就能自动调节 ACC 的目标时速,但依据笔者长期使用福克斯的经验,建议将 ACC 设定在非 iACC 的「主动」模式即可、也就是等于一般 ACC 系统由驾驶自行设定目标时速。
只不过 iACC 智能型定速巡航调节系统虽然是先进的科技,等于扫描到路标速限后就能自动调节 ACC 的目标时速,但有时候难免会遇到速限路标紊乱的情况造成误判降速,建议将 ACC 设定在非 iACC 的「主动」模式即可,而未有提供环景显影、以及欧规车型的倒车刹车辅助则略为可惜。
不只是加高的跨界焦点,总有一台福克斯适合你?
整体而言,笔者认为福克斯Active 确实是产品实力相当坚强的作品,毕竟包含强劲的 1.5 升 3 缸涡轮引擎、C2 底盘的空间与操控性、Co-Pilot360 系统。而借由深度的体验下来,虽然福克斯Active 与丰田卡罗拉(参数|询价) Cross 这类诉求经济实用SUV的产品并非值皆对手,但可以发现福克斯Active 它不仅仅是「加高」而已,原厂团队更花了许多工程心力来与一般的福克斯做出区隔,这也展现 C2 底盘的多样性,还能切合许多跨界时尚买家的需求,诉求「总有一台福克斯适合你」的策略,笔者相当推荐消费者将 Active 与一般福克斯同场在展间试乘比较,更能找到最适合自身需求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