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些年种种迹象可窥见到,恒大集团在造车这件事上确立了两个原则:一是整个过程自主,二是气势要足。终于,以恒驰的名义,恒大的汽车生产线开始了试生产。在万事俱备、只欠一句正式量产的当下,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准备工作到底做得如何。

工厂建设:多点开花的工业4.0体系

目前,恒驰手中基本具备新车生产能力的工厂主要有两个,它们分别位于上海和广州。与一些欧洲传统车企的自动化生产线在形式上有些类似,恒驰为两个生产基地引入了大量自动化设备,它们分别来自德国舒勒、库卡、杜尔和日本发那科等多家“制造业的制造业”巨头,仅智能机器人就有2545台,在加工精度、自适应程度上都足以实现“工业4.0”的标准。

就恒驰目前公布的动态画面来看,这些自动化机器人基本涵盖了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比如,在焊接车间,定位精准的全自动电焊就为整条生产线高速的生产节奏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在和纯生产工作配套的物料配送、半成品运输抓取等细节上,恒驰的工厂也做到了高度自动化,这种无需人工帮忙的场面让人想起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此前的宣传视频。不同的是,传统车企现在还要面临电动化转型对生产线的调整,恒驰现在显然不用为这个操心。

同样是新兴的电动汽车制造者,拿蔚来的合肥工厂作为一个参照也许比较合适。在建成以来,蔚来一直骄傲地宣称这家工厂生产的汽车,在质量和可靠性上足以撼动保时捷的品控——后者经常因为这些登上J.D.Power的消费者满意度榜单前列。从硬件和生产环境控制上来说,蔚来合肥工厂确实有这个资本;不过,自动化的不足,以及“江淮代工”的标签(虽然也是精挑细选,但一般人大概不会想这么多),无形中还是影响了人们的看法。显然,高度自动化就不会有这类隐忧。

产能准备:细节带来的国际化速度

在总计2545台的智能加工机器人、高效而自动化的零部件配送体系等多重有利因素的影响下,恒驰声称,其上海、广州两个生产基地可以做到大约1分钟生产1台新车的生产节奏。放眼目前一些主流的大型车企,这样的速度也并不落后。无论是奔驰、本田在国内外的工厂,还是前文所述及的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生产节拍大抵都是这个速度。在这样的节拍下,恒驰的生产基地将具备20万台左右的年产能。

而像其他在国内造车的典型新势力,在产能方面的准备就未必充足。抛开拥有超级工厂的特斯拉这个怪物不提,仅看自主品牌,尤其如此。不妨看看同样以精细化生产、体系相对成熟的蔚来:由于种种原因,其合肥工厂最初的每车生产节拍差不多要耗时4分钟,后来优化之后也有3分钟之多——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它的每月交付量迟迟难以达到五位数了。

从宏观角度来看,宏驰品牌的产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能:由于财政上的充裕,这家公司近来正在大规模地购买土地和招聘汽车行业工作人员。不难预见,如果他们愿意在这些土地上建成更多工厂,恒驰的年产能还有更大的提升余地。

车型展望:完善命名体系下的前景

早在品牌发布之初,恒驰就对外公布了六款新车型,从A级SUV到D级轿车都有所触及。而随着厂房的正式落成、品牌发展目标的逐渐明确,新车计划已经被扩展到14款不同车型。显然,在强大产能的支撑下,如果产品定位分配足够合理、设计不过于偏激,这样的规划倒也不算特别激进。

另一方面,几乎就是在公布两座生产基地建设状况的同时,恒驰还公布了一套全新的车型命名规则,在以往的数字命名基础上添加了指代车身形式和配置的两位字母。显然,这意味着恒驰的产品配置将更具灵活性,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潮流自然也有更多调整余地。无论是市场适应能力还是对市场风向的探索能力,恒驰的未来都是可期的。

从早期投资足球运动时,恒大就养成了“集中力量突击办事”的风格,短时间内整合出了一支劲旅;随着现在恒大的精力转移到造车行业,可以预见恒驰至少会具备较大的规模。如果研发给点力,我们应该能够见证一个强大的品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