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电动化持续发力,是所有传统车企的「必做题」,而面对这道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每家车企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

蔚来、小鹏和理想等国内新造车凭借「智能与科技」都已经有了不小的斩获,而作为自主品牌传统车企则另辟蹊径推新品牌为主,比如广汽推出了 Aion 系列,广汽也表示 Aion 独立发展,东风则推出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岚图,上汽先是推出 R 标品牌,未来还有直接与 BBA 竞争的 L 品牌。

从车企目前的解题思路来看,高端化成了自主品牌发力的新方向,也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新看点。

北汽也不例外,ARCFOX 则是答案,早在北京车展期间,ARCFOX 品牌正式发布中文名 —— 极狐。同时旗下首款量产车型 ARCFOX αT 开启预售。

现在 ARCFOX αT 的最终售价已经公布,全系共 5 个版本,售价 24.19 - 31.99 万元。五款车型详细的车型售价为:

ARCFOX αT 480 S 版,NEDC 续航 480 km,官方指导价 24.19 万元人民币;
ARCFOX αT 480 S + 版,NEDC 续航 480 km,官方指导价 25.69 万元人民币;
ARCFOX αT 653 S 版,NEDC 续航 653 km,官方指导价 26.19 万元人民币;
ARCFOX αT 653 S + 版,NEDC 续航 653 km,官方指导价 27.69 万元人民币;
ARCFOX αT H 版,NEDC 续航 600 km,官方指导价 31.99 万元人民币。

作为一款中型纯电 SUV,这样的定价很明显定位的是中高端纯电市场。

0" counter(section「实干」是解题方法

「成立新品牌,面向高端化」,并不是传统车企转型电动化的一场作秀,而是决心。

传统自主品牌在营销、制造、用户运营等方面的形象,经过了在市场中的长期沉淀,已经在消费者心里形成了很多固有的印象,比如「廉价、低端和不豪华」。

打破这一现象是自主品牌一直在努力做的,而自主品牌自身的进步,摘掉这样的标签也已经是理所应当。

打造全新的产品、建立以用户为主的新营销体系,因此,「高端化」其实是北汽品牌突破自我的一种释放。

北汽集团在自主品牌的向上突破方面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可言,甚至不以品质见长,因此,定位高端的 ARCFOX 从一开始就饱受质疑。

面对质疑,北汽给出的回应也很简单有三个方面:

坚持产品品质优先;

自我革命,从体系、技术等全方面创新;

突破用户圈层,加强用户服务。

用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刘宇的话说就是:「一个全新的品牌要想得到认可,动嘴皮子没用,品牌不是塑造出来的,品牌是品出来的,关键还是要靠实干」。

0" counter(section实干的第一步「产品」

拥有 653 km 超长续航和 4.6s 百公里加速的会是一款什么车?

肌肉车?电动超跑?北汽的答案:ARCFOX αT。

这款车提供 67 kWh 和 93.6 kWh 两种容量的电池包,对应 NEDC 工况下的续航里程分别为 480 km 和 653 km。可以根据在城际间通勤的需求灵活调整选择,并且这款车的电池供应商为韩国 SKI 和荣盛盟固利等,成熟的电池供应商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电池本身的安全与供应安全。

并且 ARCFOX 官方表示,未来计划一年推出 1-2 款新车。下一款车型是一款 5 米左右的 C 级的大型轿跑车型,续航方面达到 710 公里。

现如今纯电市场的车型选择相比前几年丰富不少,关于一辆纯电汽车的两大核心「续航与智能化」,依然需要持续提升的重点,续航受限于电池技术的难以突破,做到 600 km 以上续航已经属于行业较好水平,而智能化则成了打造差异化的重要方向。

作为高端品牌,智能化属性必不可少,在智能网联方面北汽则选择了华为作为合作伙伴。

ARCFOX 与华为的合作不仅仅是 5G,还涉及到通信、自动驾驶、芯片、软件、云、人工智能、智能座舱和人机交互等。

ARCFOX αT 搭载华为 MH5000 5G 芯片 T - BOX,官方表示依靠强大的算力和数据通讯带宽,可以实现 L2.5 级的辅助驾驶和多屏互动的智能化车机。

在辅助驾驶方面,ARCFOX αT 搭载了一款名为「α - Pilot」的辅助驾驶系统,这套系统与博世联合开发,由 1 个域控制器,1 个第三代 200 万超高像素多功能摄像头,4 个第二代环视摄像头,5 个第五代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第六代超声波传感器组成。

其中摄像头能够收集车身周围 540° 范围内的影像信息,而 5 个第五代毫米波雷达可提供高达 210 m 的探测距离,再加上车身 12 个超声波雷达配合,可以让辅助驾驶功能的响应速度更快、探测范围更宽广。

比如 540° 全息影像辅助系统,它是将实时影像与虚拟影像通过算法结合,再通过 ECU 将影像做采集、矫正、变换、拼接等处理后,在车内显示屏中展现车辆周围环境的 AR 实景,更可通过算法将上一帧图像和当前帧图像计算结合,展现车身下方路况,让驾驶者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当前道路信息。

硬件只是基础,对于功能的优化才是考验 ARCFOX 团队的一道难题,因此,具体能力如何还需要对车进一步体验后才知道。

不过更重要的,ARCFOX 先发车型拥有升级到 L3、L4 的硬件基础,也就是说 ARCFOX 会用预埋硬件的方式通过软件 OTA 逐渐开放辅助驾驶功能。不过,如此硬件配置,给 ARCFOX 带来额外成本压力,需要上规模摊低,而软件预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未来有可能 ARCFOX 会通过付费的方式来开放软件。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车企,都趋于理性。市场也开始转向以品牌、产品实力、产品个性、服务等为导向。

在下半场的竞争中,除了三电、续航这几点核心要素,更靠谱的智能驾驶功能与网联化、更好的交互体验、更好的用户体验等等都将是竞争的核心点,在这些方面北汽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

0" counter(section实干的第二步「技术」

我们说产品是技术的落地体现,阐述「实干」二字必须要回归到技术本身,从生产制造到整车开发,都是需要可靠的技术背书。

而「合作」是汽车工业里面最为典型的造车逻辑,在这种大宗商品的制造业中拥有豪华的「朋友圈」往往会事半功倍。

在硬件方面,ARCFOX 选择了全球最高端的供应商,「SKI 的电池,西门子的电机、博世做的底盘、麦格纳的钢铝混合车身以及哈曼的大屏,全球前一百名零部件供应商,有 70 家都是 ARCFOX 的朋友」。

ARCFOX αT 的诞生,是北汽集团、麦格纳以及华为三方合作的结果,但这种三方合作又不同于以往以 OEM 为中心的垂直供应模式,ARCFOX 圈层化造车,创新地打破了主机厂固有的中心化的造车逻辑。

好处就是,供应商不再是只单一满足主机厂需求,而是会深度考虑自身技术带给用户的体验如何,可以调动所有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和加快技术迭代。

北汽新能源选择与麦格纳合作,看重的正是后者的工程经验。

麦格纳是全球最多元化的零部件供应商,全球第三、北美第一。很多人都以为麦格纳是汽车界的「富士康」,其实麦格纳不仅在制造上有建树,在整车系统工程和车型平台调教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电动产品上,麦格纳也是电动变速器、电动后驱、后桥供应商。这些涉及到高端纯电汽车比较看重的驾控体验。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燃油车转向纯电里面,最大的难题是由于重心下移,燃油车底盘调教的部分经验在纯电车型上就无法沿用了。

而麦格纳恰好擅长这一点,IMC 平台的诞生也能充分展示麦格纳的实力,IMC 架构将是未来几年 ARCFOX 的核心架构。IMC 拥有 42 个核心模块,127 个功能模块,通过不同功能模块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汽车产品。

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模块化平台,与大众 MEB 等纯电平台一样,模块化的优势就是具有很强的扩展性。

总体而言,麦格纳的加入会让北汽在技术上少走很多弯路,对于造车而言绝不是一家的买卖,虽然供应商的供应模式在改变,但供应商的作用却没有减少,接下来 ARCFOX 如何更加精准地抓住用户需求,持续打造好产品会是关键。

0" counter(section北汽新能源冰冷的销量

北汽进入新能源多年,且连续多年获得纯电市场销量冠军,但一直是以运营为主的低端车型居多,高端市场几乎见不到北汽的身影。

而且因为补贴的退坡,导致的销量下滑是北汽不得不重视的关键。

进入 2020 年,北汽新能源销量狂跌不止。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自年初开始,北汽新能源销量出现断层式下滑,前 9 月累计销量仅 20186 辆,同比下跌 78.57%。

这个数据甚至比不上 2019 年 6 月份单月销量。同时,根据北汽新能源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9 月,北汽新能源销量为 2245 辆,同比下降 77.57%,更惹人注目的是其 9 月的产量只有 221 辆。

在销量排行榜中,特斯拉 Model 3(参数"询价) 依然是一马当先、五菱宏光(参数|询价) MINIEV、Aion S(参数|询价) 等都有不错的表现。排名前十的榜单中,还有长城欧拉、比亚迪、蔚来理想等的车型,却唯独不见北汽新能源。

这对北汽集团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在销量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新能源在北汽集团层面需要重新打开局势,ARCFOX 能不能担当大任还要看具体的市场表现。但从 ARCFOX 身上我们又能看出北汽在新能源领域的决心是坚定的。

写在最后

ARCFOX αT 是北汽集团在高端纯电市场的处女作,意义重大,可以说不容有失,自主品牌里吉利、广汽、比亚迪都在新能源市场开始的大布局,ARCFOX αT 的压力依然不小,就产品而言并没有太大的缺点,是有竞争力的,但需要用户对 ARCFOX 品牌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这对于新品牌来说压力不小。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发力,对此我更希望所有的自主品牌都能跑赢这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