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玻璃大王曹德旺曾在一次论坛中公开发表言论,说“新能源是有钱人做的”引发行业热烈讨论——这几天,上汽集团推进“L计划”的消息再次浮现。要说有钱,上汽集团可能是国内最赚钱的车企了,而L计划就是一个全新电动智能汽车品牌项目。

按照网上现在已经公开的消息,有关L计划的消息并不多,看完不明觉厉:

第一,“L”项目将由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总裁王晓秋任总指挥。副总裁兼CFO卫勇以及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祖似杰等高管均在组内,原上汽乘用车公司两位高管蒋峻、刘涛,分别出任“L”项目执行组组长和副组长。

第二,“L”项目将由上汽成立独立公司进行运作,采用与荣威、名爵平行的运营策略,采取轻资产重研发、市场化资本模式,引入市场资本。产品计划将涵盖多个细分市场。

同时,从目前的评论报道来看,大家普遍都认为:L项目孕育的品牌肯定是高于R标的存在,类似于东风汽车推出的“岚图”和北汽集团推出的ARCFOX。另外,在扒信息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关L项目的消息其实早就有之,在交代负责人时,当时并未上升到上汽董事长、总裁级别,仅仅停留在乘用车公司老总级别。所以,种种迹象表明,这好像是个很大的事情……

不过讲真,假如你不是汽车行业从业者,更进一步来说非业内媒体八卦人士,什么岚图、什么ARCFOX,什么L、H、ABC计划,都会觉得陌生感扑面而来。再进一步瞎操心,品牌这么陌生,还是高(gao)端(jia),还纯电动——不管是明年出车,还是后年出车,出多少车,车有多厉害,到时候会有消费者买单么?

有这么一种感觉,作为国家队车企,近两年齐刷刷将“高端化”和“新能源”绑定在一起,要说以当下的市场效益出发,确实有些看不到门路。那这么干,究竟是“不得不”的成分更多?还是另有所图?

从全球汽车工业发展趋势来说,推动新能源已经是不可逆的了,明眼人都明白,新能源车的推广背后实际上是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之争,是对石油体系的解构。但我们曾经企盼的“弯道超车”并不如想象中顺遂,新能源推广还有诸多瓶颈问题需要突破;对比来看,日前不少欧洲国家已经在协同车企实现电动化加速转型,日韩企业在混动、氢能方面也有充足技术储备——所以,我们需要动员所有企业将失去的光阴找回来。

从当下国内的消费市场来说,中高端市场确实是足够坚挺,也是相对的蓝海市场。但价位放到30万以上,大家的购车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分化。品牌层面除了BBA等豪华品牌,新能源车型还可以选择特斯拉和国内的造车新势力。经过这几年的市场培育,这些品牌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圈层群体——所以,尽管中高端市场很大,但插足很难。

说到这里,不禁惹人从灵魂深处的发问: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高端电动品牌么?

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用逆向思维去思考,我们必须得相信,国家队执意坚持向高端电动化塔尖去探索,一定是有长期规划和考虑的。在此弱弱做一些不成熟的猜测。

今年疫情之后,有关国际时政经济的新闻层出不穷,有关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两种思路正在微妙的交织演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一方面持续开放以提升供应链水平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到,各大车企均未放弃自主品牌的正向研发和品牌力打造。从结构上来讲,我们的汽车工业够大但不够强,自主品牌在轿车和新能源领域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突破,中高端领域更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这种耗时、耗财、耗力的攻坚之战,四大汽车集团责无旁贷,即便不成功,相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它们不至于承受生死之压力。

另外一点,从新能源车的关联价值来看,新能源车已经超脱于交通工具,智能网联时代下,新能源车将来也是通信系统的重要承载者。目前,商用物流、共享出行均在同步推进;但在私人消费领域,除了比亚迪、北汽起步较早部分程度赢得了C端的认可,再就是“意外”成就了蔚来、小鹏这样的造车新势力品牌,还有不得不引进的“鲶鱼”特斯拉。在未来的自动驾驶协同中,假如没有一汽、东风、长安、上汽的车型,怎么说都感觉不太符合我们的国情……

所以,需要很多时间、很多钱才有希望做出一点规模的新能源车市场——国家队不能缺席,国企、新能源、高端是一个粘稠的铁三角。这背后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姿态,也是资本、资源的使命导向。

但话说回来,“高端品牌”这个词已经勾不起公众的太多兴趣了。而且,究竟何为高端、何为品牌,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其实是需要行业去重新审视的。车企们要做的是沉下心来了解市场,了解消费需求然后去开发好的产品;而我们要做的或许是以理性、客观、包容的态度去见证它们的向上探索之路,不去捧,不去黑——衷心祝愿,国家队能成为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梦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