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到冷,一切只为带走夏日的炎热,车载空调进化的历程
近段时间来,全国各地都在疯狂升温,各个城市俨然成为了一个跟火炉,而空调则成为了大家至关重要的救命稻草。大家都知道室内的空调系统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有没有想过如此硕大的空调是怎么塞进车内的呢?那么现在就来了解汽车空调是怎么进化而来的。
早在1927年,在美国纽约市场上就出现第一台汽车空调装置,只不过这个空调只能制热,不能制冷。其原理是利用汽车冷却水加热取暖,配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器的一整套完整的供热系统。而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1954年日本到才开始使用。
而正儿八经的制冷空调则是在1939年诞生,由当时美国的帕卡德公司根据电冰箱“冷气”的原理发明了汽车空调,并且林肯V12成为了第一辆安装冷气空调的车。装置安装在车辆外部,通过不断蒸发出水分,水分再经过冷却,在被冷凝前吹进乘客的车窗,从而达到车内制冷的效果。
在1954年,Nash汽车公司推出了名为“气候之眼”的自动空调,一台冷暖一体化空调,将冷风、热风、空气净化等功能全部结合在一起。同时Nash汽车公司也推出的名为“气候之眼”的自动空调汽车,这款车上同样配备了第一款集加热和制冷于一身的空调系统。
到了1964年,第一台自动控温的汽车空调装置率先在美国通用公司的凯迪拉克豪华型轿车上,乘客便可以设定适合自己的温度。1979年,美国和日本共同推出用电脑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设备系统,并用数字显示,可以更加精准的调整空调温度。
而我国的汽车空调最早出现在70年代,当时的长春一汽红旗轿车是第一批装载汽车空调的汽车。在1976年,当时的上海内燃机油泵厂今上海汽车空调机厂制造汽车空调,并配套在上海牌轿车SH760A轿车中。
但当时的空调用来降温的冷媒在经过化学反应之后会破坏臭氧层,会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于是在1987年,26个会员国家在英国的蒙特利尔达成协议,协议中对五项氟氯碳化物及三项哈龙的生产做了严格的管制规定,并规定各国有共同努力保护臭氧层的义务。就此车载空调制冷剂也从R12开始逐步被R-134a所代替。到了1994年,所有的车载空调已经全部由R-134a作制冷剂。现如今车辆空调大部分采用天然制冷剂、R12、R-134a等制冷剂。
直至现如今,无论是室内还是车内,空调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这个炎热的夏天,毫不夸张的可以说,在夏天空调赋予了我们第二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