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车”的任正非频频出手,华为还有哪些黑科技储备?
曾经在多个场合表示“华为不造车,只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华为近期频频“亮剑”,引起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一众友商的高度关注。在日前上市的赛力斯SF5(参数|询价)自由远征版车型上,就搭载了由赛力斯与华为联手开发的“驼峰”智能增程系统(华为提供了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并采用了噪音联动抑制软件专利技术。不过,这只是华为在汽车领域宏大布局的一小步。

《电动大咖》了解到,由华为与赛力斯共同开发的DriveONE为基础的智能“增程/纯电”动力平台采用了双电机,相比单电机系统,在功能安全上具有绝对优势。双电机冗余热备份,可保障整车动力持续稳定。同时可实现前后扭矩实时分配,快速响应,高精度控制,比单电机具有更好的车身稳定性。

与此同时,DriveONE持续助力续航提升,其NEDC效率高达89%,帮助赛力斯实现1000+超长续航体验,真正解决里程焦虑问题。而在动力性能体验上,双电机比单电机动力分配更合理,轻松跑入4秒级别。异步电机与同步电机配合,可同时提升整车经济性及动力性。

在开发过程中,依托华为数字化开发平台PDDP,基于人工智能/高精度仿真模型,结合多物理场耦合,AI仿真寻优技术,提升开发效率10%。得益于华为GTR自动化测试架构及系统自动化测试平台,驼峰系统实现测试自动化率大于85%,有效提升测试规范性及高效性。同时,系统性梳理整车全生命周期应用场景,从8个维度,将200多个测试标准,400多个场景因子进行排列组合,通过镜像环境实现整车替代性测试,覆盖率高达88%,有效规避外场测试问题。

据华为方面介绍,2019年2月,这个合作项目立项刚刚两个半月,华为就达成了电驱平台冬季测试全部指标一次性通过的佳绩!基于多场景路谱、高加速耐久测试用例,1500小时内,即可满足产品15年/30万公里测试要求。在多次冬测、夏测、高原测试中,华为通过整车替代性测试,大幅节省整车验证周期及费用,用速度与品质赢得了赛力斯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基于三大AI算法引擎,相同硬件平台,实时整车数据,AI寻优算法,有效拓展动力系统性能边界,不断优化性能,从而达到动力系统越用越优,电动汽车越开越好的目的。

2020年9月,华为在北京发布了DriveONE多合一电驱动系统,该系统可以集成BCU、PDU、DCDC、MCU、OBC、电机和减速器等多达七大部件,实现了机械部件和功率部件的深度融合。同时还将智能化带入到电驱动系统中,实现端云协同与控制归一。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驱动系统多合一(即集成化)凭借在安全性、高效节能、缩短项目开发周期,以及经济性角度的价值,得到了广大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的高度重视,华为的“超融合电驱动系统”真正抓住了整个产业发展的核心,而该系统在赛力斯SF5车型上的表现,也受到了各家潜在合作厂商的高度关注。

除了电驱系统之外,华为的另一项广受期待的“黑科技”就要数极光雷达了。2020年12月21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T10 ICV CTO峰会上,华为首次面向行业正式发布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
相比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激光雷达在目标轮廓测量、角度测量、光照稳定性、通用障碍物检出等方面都具有极佳的能力。而在难点场景下,例如城区非规范行人、非规范道路,甚至是非规范驾驶的行为,急需激光雷达来解决。可以说激光雷达是解决连续自动驾驶体验的关键传感器,其带来的智能驾驶体验将远超任何一个已商用的智能驾驶系统。

据透露,华为激光雷达产品的研发始于2016年,经过对产业痛点的分析,启动了“爬北坡战略”。基于场景分析,华为设计、开发了这款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产品,可以实现城区行人车辆检测覆盖,并兼具高速车辆检测能力,更符合中国复杂路况下的场景。
为了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车规的高线束激光雷达的供应商,华为针对车规要求的高低温湿热,水压、振动、盐雾、人眼安全、EMC(电磁兼容)、碎石冲击等场景,甚至基于TOP车企的特殊要求,进行了更加严苛的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激光雷达被脏污覆盖的场景,华为不仅开发了智能清洗系统,还自主设计了智能清洗风洞系统,模拟在130km/h下清洗能力,然后再测试不同的喷嘴和压力对清洗效果的影响,得到宝贵的一手数据。此外,华为还开发了智能加热系统。在被霜、雾、凝露、薄冰覆盖的场景,激光雷达内置的智能加热系统会自动启动。

据了解,依托在光通讯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以及先进工艺装备实验室,华为已经快速建立了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Pilot产线。面向百万级量产需求,华为已按照年产10万套/线在推进,以适应未来大规模量产需求。

而华为的另一“杀手锏”则是在机器视觉方面。数字化公路是当前交通建设的主要建设方向,而公路前端感知设备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是公路数字化的数据来源,视频摄像机作为公路前端最主要的采集设备,其检测感知的智能分析功能已成为数字化公路的基础之一,但是却一直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要求和功能范围。

为了突破这一行业空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不但联合业内主流的摄像机设备厂家、智能交通平台厂家、交通应用算法厂家、设计院及高校等,共同研究并制定了道路视频摄像机智能分析的功能和分级要求标准,还开发出了AI超微光卡口和全息路口解决方案等,实现了全网数据融合,可以做到“身份可识别,路网可计算”,并从2021年1月开始在广东率先落地。

而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目前已通过软件安全产品ISO 26262:2018 ASIL-D等级认证(由TUV南德意志集团颁发)、软件安全产品ISO 26262:2018 ASIL-D等级认证、软件安全产品ISO 26262:2018 ASIL-D等级认证、工具最高等级置信度认证、工具最高等级置信度认证等,认证。这标志着华为智能汽车基础软件平台在功能安全领域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具备了为车企及系统部件供应商提供满足最高功能安全国际认证标准的智能汽车基础软件能力。目前,华为已经与多家国内汽车厂商签署协议,在智能汽车电子电器架构、智能网联、智能座舱、车载计算及自动驾驶、智能能源、智能车云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

除了这些已经落地的先进技术,华为近几年还不断公开新的汽车相关专利,显示出其在汽车领域的触角其实已经充分展开,而且还有大量的技术储备尚未公之于众,未来在商业应用方面更是充满了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