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和企业为1000km续航吵的不可开交,听听用户怎么说
最近,蔚来、智己、广汽埃安先后宣布了量产1000km电池的消息。随后,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均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引发热议。不管企业、专家怎么吵,产品最终都是要消费者买单,那在消费端,用户对1000km续航怎么看呢?

今天,电驹粉丝群有一名网友在群里发问:如何看待最近厂商推出的1000km续航?原本以为高续航对用户应该是一件利好的事情,没想到却遭到了一阵群嘲,大部分用户表示并不看好,认为厂家噱头大于实际,华而不实,营销造势。

网友给出了两个观点:第一、1000km短期内停留在PPT阶段,实现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即便能实现,实际的体验也并没有那么好。先看第一点,关于1000km续航短期内能否实现的问题。网友认为,蔚来宣称是固态电池其实是半固态。结合蔚来官方宣传资料,150kWh“原位固化”电池本质上只是采用了固液电解质,全固态电池目前在国际上都没有突破性进展,蔚来的固液电池是从传统的液体电解质到固体电解质的过渡方案。网友认为,这款电池最快也要等到2022年第四季度才能够量产交付,届时充电桩网络跟现在已经大不一样。威马创始人沈晖称,两年以后,充电桩就能够更加全面覆盖。也给1000km续航泼了一盆冷水。关于第二个问题,网友认为,即便实现了1000km续航,实际意义也不大。他们提出了三点理由:

1、电池更大,意味着车辆需要拖着更大的电池负重前行,电池的实际使用效率可能受到影响。现阶段的技术来看,增加续航的办法基本就是增加电池重量。以蔚来ET7(参数|询价)来看,有媒体粗略估计,要达到1000km续航电池重量接近700kg。比市面采用的电池大得多,意味着ET7(参数|询价)要为背着更重的电池包做无用功。这个逻辑好像燃油车的油箱越重,油耗越高一样。2、电池更大,意味着需要更长的时间充满电。如果不解决快充问题,充电时间和电池容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比如现在电动车的安全快充基本控制在30min以内,即便1000km续航能将快充控制在1小时以内,也延长了用户时间。网友认为,广汽埃安推出了8分钟快充80%的快充技术,实现逻辑是石墨烯材料使用,但需要使用广汽的专用充电桩,成本太高。3、加大电池增加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有媒体估算,蔚来150KWh的电池比100KW的电池贵至少5万以上,不管采取怎么样的商业模式,租赁、买断、月付,这个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也有网友认为,1000km续航正好合适。去除一些厂家虚标的情况,冬季高速,也就700左右,正好合适。大多数网友认为,相较于一味增加续航,网友更愿意厂商在充电设施和充电效率上下功夫。不少网友认为,一味增加续航只是增大了单次出行半径,但电动车最终总归避免不了充电问题,如果充电设施和效率上不去,其实并没有优化电动出行体验。

事实上,关于电动车1000km续航的问题,也有不少车企大佬和用户的想法一致。2019年3月,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就说过,电动车一味增加续航技术含量不大,意义不大。而如今却大力宣传1000km续航。前不久,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更是炮轰1000km续航,认为它完全没必要,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更是充电体验的忠实拥簇者。尽管没有正面点评电动车1000km续航问题,但他对电动车充电体验的关注已经能说明问题。年初,在分析特斯拉销量为何“碾压”国内车企时。李想认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布局。彼时遭到了媒体群嘲,如今结合用户体验来看,李想的说法似乎不无道理。理想2020年三季度财报上,谈到理想何时上纯电动汽车时,李想谈到的依然是充电问题,他表示在解决400KW快充问题之前不考虑推出纯电动车型,而对于续航却只字未提。显然,在他的理解里,充电体验和效率要比续航有意义得多。电动车增加续航对用户来说是好事,但为什么用户不买账呢?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