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小鹏P7(参数|询价)推出首月的销量仅为166台,而号称要被"吊打"的特斯拉Model 3(参数|询价)销量为11464台"。

这句话,以几乎一字不差的原样内容,被大量媒体提及。似乎,小鹏P7仅为166台的销量,已经影响到"我们"吃饭穿衣的问题了。

7月1日,按奈不住的何小鹏只好通过社交媒体,回复质疑:5月小鹏P7还没有正式交付,5月份和6月份大部分都在做展车和试驾交付。小鹏P7在6月28日才开始规模对外交付。

事实上,何小鹏所言也属实,从小鹏P7的产品推进计划来看,二季度P7开启交付是既定的时间。虽然6月28日稍晚了点,但好歹也在承诺时间之内。所以,7月,才是其批量入市的开始。显然,"吃瓜群众"闹了一个小小"乌龙"。

但是,"吃瓜群众"们不依不饶,继续深挖:按照小鹏汽车关于肇庆工厂的信息介绍,当前,主产P7的肇庆工厂(G3仍由郑州海马代工)2017年12月奠基,2019年9月竣工。

其目前的产能为最快15—20辆/小时计算,年产能可达到10—15万辆,已经达到了一期产能规划。以中位数年产12万辆来计算,每天可下线P7约为330辆。

小鹏P7于2019年11月,广州车展之后开启预定,结合2020年初,小鹏汽车公布的预定量超15000辆数据来计算。大概45天时间,肇庆工厂可一次性消化掉15000辆的预定量。

所以就有了"即使工厂每周只开工两天,都能满足订单需求"的说法。

而且,在6月28日,肇庆工厂正式启动P7交付的当天,其发车量就已经足够满足全国交付了。

寻根问底的"吃瓜群众"们怎么了?真就不盼着小鹏汽车一点好吗?

讲真,和赛麟、博郡、拜腾比起来,作为新势力造车的头部企业,小鹏汽车显然要诚信、努力太多。小鹏P7作为新势力的第一辆进入量产的中型纯电轿车,也验证了小鹏汽车向上的决心和勇气。

但是,和赛麟、博郡、拜腾比起来,小鹏汽车不一样的是:前者伤害的是"资本",而后者,则可能伤害的是因为产品而关联起来的"人"。

这就是,新势力造车越往后走,将越难的主因,直到彻底"越过山丘"。

对于一款产品,我们需要辩证的去看待,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但同时也会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而小鹏P7或许便是这样一款产品。

比如:据小鹏汽车副总裁徐吉汉介绍,定位轿跑的P7,为了追求低趴的车身姿态,首先要解决的是电池包高度的问题,于是P7使用的是厚度只有110毫米的特制电芯,这比常规电芯足足薄了30毫米以上。因此,低趴的车身效果是有了,风阻系数因此得以降低。

P7的亮点还有其超长的续航, 这意味着超薄的电芯同样要做到高密度的容量,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小鹏P7的安全性该如何保证呢?

此外,低趴的车身让P7空载离地间隙仅为130mm。而通常,轿车这一数据为150mm,Model S(参数|询价)的离地间隙为152mm,尽管如此,仍然被车主吐槽"托底"。

如果P7因为较低的离地间隙,造成安装在底盘上的电池包剐蹭,是否又加大了电池的安全风险?这成为质疑点之二。

又如:P7的副驾驶气囊前设计可搁置小物件的小桌板。何小鹏曾特意为此做过介绍,桌板的功能是用来摆放洋娃娃、公仔,香氛之类的"个性化区域",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甚至都还有两名用户参与了设计。

只是,当气囊爆裂时,小桌板上的"美丽"是否瞬间成为"杀器",设计者有没有考虑到。

再如:P7定位于中型轿跑,车体尺寸完全达标。车长4800mm,轴距2998mm,但是P7后排的腿部空间非常有限,不能和前排副驾座位之间找到一个很好平衡。

以至于当一前一后乘坐两个成年男性时,两者只能舒服一个,加之后排坐垫长度较短,后排地板较高,让乘坐者有些"蜷缩"于后排的感觉。

当然,针对这一点,徐吉汉博士也承认:或许小鹏汽车的经验还不够,我们在车厢空间处理上还有些欠缺。

"过犹不及的互联网造车思维下,必有让人啼笑皆非之事"。这句话,或许可以总结小鹏P7的产品"问题"。

何小鹏是互联网思维造车坚定的践行者。

2014年,Model S在中国完成了第一批交付。彼时,大批有互联网背景的企业领袖成为为了特斯拉的首批中国用户。

较之传统内燃机汽车,Model S颠覆性的设计直击这些互联网"大亨"们的内心。汽车还可以这样?科幻与现实交汇,让他们隐隐感觉,自己的从业经历与这辆车的某些元素存在交集。一颗种子,甚至在他们自己都不知情的前提下,悄然在心底种下。

同年,何小鹏把UC卖到了天价,并入职阿里。眼瞅着中国区第一家特斯拉展示店在北京乔福芳草地开业,何小鹏萌生了要做电动车的想法,并因此发给了马斯克一封邮件。

2014年,正在生死边缘煎熬的马斯克没顾上给何小鹏回信,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何小鹏的偶像。

也因此,小鹏汽车成立了,希望成为第二个特斯拉,或者做"中国的特斯拉",成为小鹏汽车的愿景。

2017年11月,何小鹏在江苏常州举行的"2017智电投资者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他对互联网思维在汽车领域的实践思考。

何小鹏认为:互联网应该更多从用户出发,而传统汽车则更多是从工程师维度与考量。从而延伸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竞争逻辑是:开放、平等、科技、创新。"以互联网基因为中心,以数字化和电动化为引擎",是未来智能化汽车的发展方向。

截止于此,何小鹏的互联网造车思维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他的一番言论,让当时新势力造车混沌的思维完成了一次清晰化地梳理,一个人拉了整个行业一把。

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2018年8月15日,何小鹏在公司品牌日活动上语出惊人,言及:中国只有四家厂商在做智能汽车,分别是吉利、上汽、蔚来和小鹏;特斯拉没有为中国开放任何智能,中国第一代智能汽车用户应该来自小鹏……

然而,比言论更疯狂的是PPT,"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营运,而不在制造"。

诚然,每个人都有基于自我意识,对周遭有不同的判断和认知,就像罗永浩说理想ONE(参数|询价)是全世界同价位最好的汽车一样。

但是何小鹏似乎忘记,你是带着一个新能源主机厂,带着一个个汽车产品往前走的人,你的公开言论应该更慎重。

"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营运,而不在制造",这句话终究还是在更多人心中留下了"阴影"。

"吃瓜群众"们开始 "关心"小鹏汽车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小鹏G3(参数|询价):

2020款G3上市,续航直接从300+跳到500+,2019款G3用户"哭晕在厕所",小鹏汽车被质疑:智能汽车真的能像智能手机一样迭代吗?

2020年5月,G3通过OTA升级,汽车空调可以升温到56度,对车内完成"杀毒"工作,又是一次"过犹不及的互联网造车思维下,必有让人啼笑皆非之事"发生。

还是跳出这些与具体产品有关的"琐碎"来看这些事件的本质吧。

用互联网思维造车,没有问题,未来汽车高度融合互联网科技,这是趋势。但是,汽车终归属于工业制造门类,制造本身是基础。没有强大制造作为支撑的产品,你拿什么来营运呢?

"吃瓜群众"们真正担心的是:如果你的智能化比不过从底层数据开始搭建而成的特斯拉时,因为"轻视制造,"你又丢掉了"品控"这个属于传统主机厂的强项。

因此,上不能顶天,下不能立地,为保持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过犹不及的互联网造车思维"开始作祟,于是一些"新奇特"的事情,以尊重用户需求的名义,在每一款新产品上,开始发生。

互联网造车思维万千条,安全第一条;互联网造车思维万千条,B端市场容不得你错一条。

谨此,与小鹏汽车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