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

在疫情得到控制后,我国各行各业开始陆续复工复产,可唯独电影院被排除在外。再加之近期新发地出现的感染,影院复工可谓是遥遥无期了!即便国家允许复工了,影院开了没新片放,放了没人来看,没票房那就不拍片,我国影视行业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不过近期我们发现,广汽新能源埃安V(参数|询价)上市时,推出了微电影《味道》;福特探险者(参数|询价)上市时,也是以电影《致山丘》来引出产品。那么,是否汽车营销会是影视行业的另一条出路?

其实汽车营销与电影早已结缘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路跌跌撞撞的超跑品牌阿斯顿·马丁换了东家十几年后仍不见起色。除了参加赛事还有其他提高影响力的方法吗?当时的老板DavidBrown爵士想到了电影。1964年,阿斯顿·马丁DB5首次在《007:金手指》中触电,从此英俊潇洒的007开始被人熟知,外观优雅、性能强悍的阿斯顿·马丁跑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再比如大家熟知的《变形金刚》系列。在早期的动漫里,大黄蜂一直是大众甲壳虫(参数|询价)的形象,后来在电影版中,雪佛兰花了大价钱将其变成了科迈罗(参数|询价)跑车的造型。当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电影上映后,2010年雪佛兰科迈罗系列各车型的销量比2009年增加了两万到八万台不等,而其中黄色跑车系列占到了近70%。

再近点的例子,比如2019年由韩寒导演、沈腾主演的电影《飞驰人生》。这部电影让大家爆笑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赛车文化,电影里那台改装费用700万的Polo(参数|询价)也是火爆网络。随后在6月份,上汽大众就推出了PoloPlus,并邀请《飞驰人生》主创人员站台,可谓一次非常成功的组合营销案例。

电影与汽车营销共同点并不少

影视行业虽然被归于娱乐行业,但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是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文化、生活的思考。比如韩国电影《熔炉》,通过讲述光州仁和学校的虐待学生事件,引发了韩国民众对残障群体的关注,进而推动了韩国《社会福祉事业法》的修订。而国内热映的《我不是药神》也对推动我国医改起到了积极作用。

影视行业同时起到一个文化输出的作用。大家看多了好莱坞大片,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外国人说着英语,拯救世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看看现在的小孩哪个不是嚷着“美国队长”、“钢铁侠”的?有谁还记得那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而去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好评?因为这是第一部描述外太空的科幻电影中以中国人为主角的电影,影片中联合政府使用的语言是法语,也是目前联合国的官方用语之一,这种细节处彰显了我们中国的大国自信和包容性。

影视如此,汽车营销亦如此。比如特斯拉推出的自动驾驶、车辆召唤等新奇功能,让人们明白“原来车还可以这样开”。比如吉利、长安陆续推出的Icon(参数|询价)、UNI-T(参数|询价)等设计出彩的新车型,让人们明白“原来自主品牌的车也能这么好看”。汽车营销就是通过对自家车型的产品力宣传,引发消费者去思考“这款车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汽车营销也是为了输出品牌理念和企业文化,加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比如追求“人马一体”的马自达,虽然品牌销量相比大众、丰田并不出彩,但用户粘性却是出奇得高。究其原因,就是马自达独特的品牌理念吸引到了与其共鸣的消费群体,而这种用户关系自然非常牢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视行业与汽车营销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操作得当,就能促成四方共赢

影院没复工,电影没票房,自然会打击影视从业人员的创作热情,但是贺岁片《囧妈》的操作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直接将影视作品卖给视频网站,创作人员就不用去为票房的高低而担心。如果影视作品与汽车营销相结合的话,相当于汽车厂商与视频网站共同给影视创作人员兜底,这是一赢。

对于视频网站来说,连续数月没有新片无疑对浏览量是个很大的损失。翻翻现在视频网站的电影栏目,主页面基本是清一色的老片。如果有部质量不错的新片独家上映,无疑对视频网站的浏览量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这是二赢。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通过影视的方式来进行汽车营销,在当下仍是一种较新奇的营销方式,更容易引发消费者关注。虽然其对销量的刺激未必有“降价促销”来得这么明显,但是其对品牌形象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阿斯顿·马丁和雪佛兰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是三赢。

而对于观众来说,片慌这么久了,突然来了部新片,你会怎么做?先不管拍得咋样,看了再说!这是四赢。所以,只要影片质量过关,就很可能促成四方共赢的局面。

写在最后:这么看来,影视行业与汽车营销相结合,还是很有操作空间的。但是最关键的影片质量,却又是最难保证的,这无疑将风险从影视从业人员转接到了视频网站和汽车厂商身上,他们会愿意冒这个险吗?毕竟宁浩从刘德华那借来300万可以拍出《疯狂的石头》,而3亿预算的《上海堡垒》却只换来豆瓣2.9的评分。